第十八章
八、反擊戰:伺機而動,後發製人
1退避三舍,後發製人——春秋早期城濮之戰中的軍事謀略(1)爭奪霸主的鬥爭
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春秋時期。在這個時期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比較快。在農業生產方麵,已經開始使用鐵製的工具,開始用牛來耕田。過去的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麵積增加了很多。這樣,農業生產量就提高了。那時候,手工業和商業也進一步發展起來,人口也增加了。
自從西周(約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771年)以來,在我國的疆域內,分布著許多諸侯國和部族。進入春秋時期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各諸侯國和各部族之間的力量,由於情況不同,條件不同,發生了新的不平衡。有的最初較強,但後來變弱了,有的最初較弱,但後來又變強了。尤其是有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部族或國家,在黃河流域各國先進的經濟、文化的影響下,發展得特別快。它們在政治,經濟等方麵很快趕上了,甚至超過了原先較為先進的諸侯國家。
在各諸侯國強盛起來的同時,周朝王室卻大大衰微了。周天子已經沒有一點威望,再也不能控製諸侯了。
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混戰、吞並,打破了過去的諸侯並列、王室獨尊的局麵。周初的一千八百國,到春秋時期,隻剩下一百多國。比較大的諸侯國,隻有秦、晉、齊、楚、魯、衛、燕、曹、宋、陳、蔡、鄭、吳、越等十四個。其中,最強大的是秦、晉、齊、楚。由於小國剩下不多,加上社會經濟的發展又把黃河和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的各國、各族聯係起來,因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更直接,更尖銳,它們之間的戰爭也就更加頻繁。正當那些較大的諸侯國相互混戰的時候,散居在現在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省境內的被指為“狄”、“戎”、“夷”的各部族,也常常同王室和諸侯國發生戰爭,使他們感到很大的威脅。
在這種形勢下,一些較大的諸侯國,就借口維護周朝王室共主的地位,提出“尊王攘〔rǎng壤〕夷”(尊奉周天子,抵抗落後部族)的口號,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達到掠奪和吞並弱小國家的目的。在吞並的過程裏,最強的國家就成為霸國,這個國家的國君就成為霸主。那些被脅製、被征伐的諸侯國,要以過去侍奉王室的規矩,來侍奉霸國、霸主。向霸主繳納貢賦;對霸主朝聘;霸主如果要召集會議,或征調兵力,也隻有立刻服從。因為作霸國、霸主能夠得到這許多好處,所以大國諸侯都想創立霸業,自己做霸主。這樣,各大國間爭霸的鬥爭就劇烈起來了。
最先創立霸業、登上霸主寶座的,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大政治家管仲,改革內政。國力強盛以後,他就以“尊王攘夷”相號召,聯合其他國家,打敗了在今河北北部一帶的戎族;製止了北狄的侵擾,挽救了邢(在今河北邢台西南)、衛兩國。他又聯合魯、宋、鄭、陳、衛、曹、許等國的軍隊伐楚,責問楚國為什麼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澄清酒滓所用的草),使楚國暫時不敢北進。齊桓公還曾經幾次大會諸侯,周天子也派人參加會盟,對他加以慰勞。在那一段時期裏,齊國的威望高到極點。
還在齊桓公做霸主以前,一向被指為南蠻的楚國就開始強盛起來了。楚國西、南兩麵的部族或小國,多數臣服於楚。東麵的群舒和淮夷等族,也受到楚的約束。北麵的周的同姓國或周的與國(友好國家),有的被楚降服,有的被楚消滅。楚國還打敗了隨國,滅掉了申國、息國、鄧國,降服了蔡國,並且連年出兵攻打鄭國,插手鄭國事務。當齊桓公在黃河流域稱霸的時候,楚國正是楚成王熊惲〔yùn運〕在位。楚成王又先後滅掉了弦、黃兩園,打敗了徐國。楚國的力量更加強大起來了。
齊桓公死了以後,齊國國內發生了爭奪君位的鬥爭,統治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齊國的霸業也就逐漸衰落下去了。那時候,楚國又把鋒芒指向黃河流域。宋國的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公元前638年,他在泓水(在今河南柘城北)北岸同楚國打了一仗,結果大敗,連自己也受了傷。這樣一來,原先同齊國結盟的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都陸續成為楚的盟國。楚國控製了黃河流域的許多中、小國家,代替齊國成為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