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軫這個計策,能夠離間楚國和曹,衛兩國的同盟關係,使楚國陷於孤立地位,同時,又能使晉國爭取到同盟國,改變當時晉國在政治上,外交上的被動地位。晉文公采納了先軫的建議,立刻把宛春拘留在衛國,並且暗地裏答應恢複曹、衛兩國。曹、衛兩國果真同楚國斷絕了關係。

子玉果然被激怒了。他很快帶領軍隊趕到晉軍駐地附近。晉文公見楚軍逼近,立刻命令晉軍撤退。這就引起了一些軍官的不滿。他們對晉文公說:“一國的國君,倒要躲避敵國的臣子,這是一種恥辱。而且,楚軍連年轉戰在外,士氣已經衰落,我們為什麼要撤退呢?”

的確,在這種情況下,晉文公為什麼還要命令晉軍撤退呢?這就要從他流亡在楚國時的一段故事講起。原來,晉文公和他的隨從人員流亡到楚國的時候,楚成王把他們當作貴賓,擺設盛宴招待。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曾經問晉文公:“公子如果回國做了國君,準備怎樣報答我呢?”晉文公回答說:“美女、寶玉和絲綢,您有的是。漂亮的雀翎,名貴的象牙和皮革,又是楚國的特產,流散到晉國去的,隻是您享用以後剩下的東西罷了。我用什麼東西來報答您呢?”楚成王說:“話雖然這樣說,你還是得考慮一下怎樣報答我呀!”晉文公經過一番思索,最後對楚成王說:“要是托您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將來晉同楚萬一發生戰爭,雙方軍隊碰上了,我一定命令晉軍‘退避三舍’如果您還不諒解的話,那麼,我們就隻好同你們較量較量了。”現在,晉、楚兩國的軍隊果真碰上了。晉文公命令晉軍撤退,就是為了表示實行自己對楚成王許下的諾言。

當然,晉文公命令晉軍撤退,並不單純是為了實行諾言。因為,這樣做,一方麵可以取信於民,可以激勵晉軍土氣,可以使自己在政治上處於主動地位:另一方麵,又可以避開楚軍的鋒銳,挫傷楚軍的士氣,選擇有利時機同楚軍決戰。但是,晉國的一些將領並不明白晉文公撤軍的意圖,他們認為這是對敵人示弱的表現,是晉國的恥辱。為了取得認識上和步調上的一致,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先軫說服了狐偃,狐偃又向將官們解釋道:“大凡用兵的道理,理直,士氣就旺盛;理曲,士氣就衰落。士氣的旺盛和衰落,並不取決於出戰時間的長短。我們國君過去如果沒有楚國的幫助,就不會有今天。現在我們撤退九十裏,就是為了報答楚國的恩惠。如果我們負恩失信,激起楚人的仇恨,那就是我們理曲,楚國理直。況且,楚軍士氣一向是飽滿的,不能說現在已經低落。假如我們退兵以後,楚國也退兵,就避免了兩國間的戰爭。那不是很好嗎?要是我們退兵,他們還要繼續追上來,那就是他們理曲了。”狐偃的分析很透徹,一些將官們聽了都表示信服。晉軍就按照晉文公的命令,向後撤退九十裏。

(4)城濮交兵

晉軍撤退了九十裏,在衛國的城濮(約當今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駐紮下來。四月初三那一天,宋成公,秦穆公的兒子小於憖[yìn印]和齊國大夫國歸父,崔夭,也率兵前來城濮同晉文公會合。

楚軍官兵見晉軍後退,想就此罷手,不再追擊。但是,子玉不同意。他認為晉軍的後退是由於害怕楚軍。因此,他命令楚軍背靠著一個名叫酅[xī西]的險要丘陵地帶,紮下營寨,準備同晉軍決戰。

多少年來,楚國很少打過敗仗,現在又占領了險要的丘陵地區,晉文公不禁擔心起來。他聽到一群晉軍士兵唱起這樣一首歌:“田裏好莊稼,密密又層層。舊的且丟開,新的要經營。”晉文公又誤認士兵唱的歌是諷刺他忘了楚國過去對他的恩惠,因此更加懷疑起來。狐偃看見這種情形,就給他打氣說:“戰吧!戰勝了,我們可以得到各國諸侯的擁戴。即使失敗了,我們晉國內有太行山,外有黃河,形勢險要,可以固守,也不會有什麼害處的。”其他一些將領,也同意狐偃的主張。晉文公見大家同心協力,鬥誌昂揚,戰勝楚國的信心也就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