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那個時候,在今山西一帶的晉國又勃興起來了。它成為楚國北方的勁敵,限製著楚國霸業的發展。

晉國本來是護衛平王東遷的強國之一,隻是由於國內長期內亂,顧不到向外發展勢力。公元前676年到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做著國君。他先後滅掉了霍、耿、魏、虞、虢等西周封國,又戰勝驪〔lí離〕戎、北狄等族,統一了今山西南部,把晉國的勢力發展到黃河南岸和西岸。同時,晉獻公又大力整頓內政,除掉了同他對立的一些貴族,任用的卿大夫大多是異姓人。這樣,國君的權力加強了,晉國成為一個政權比較集中的強國。

晉獻公在位的時候,曾經把自己的兒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夷吾(後來的晉惠公)放逐出國。他死了以後,國內大亂。被放逐出國的公子夷吾,拿晉國的一些土地賄賂秦國。他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這就是晉惠公。後來,晉惠公不實行自己的諾言,不拿土地給秦國。於是,秦穆公起兵攻晉,打敗了晉國,俘虜了晉惠公。在惠公被俘期間,晉國的大臣們進行了一些改革,把一部分土地給人民耕種,同時叫人民按規定當兵或出兵器。這就為後來晉國的強盛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曾經周遊列國,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政治經驗。他回國即位以後,長期隨從他在外流亡的功臣趙衰〔cuī崔〕、狐堰〔yǎn演〕等人都得到重用,君臣一心,整頓國政,訓練軍隊,獎勵農業生產,減輕一些對人民的剝削。這樣一來,晉國的國力就更加強大了。

晉文公即位以後的第二年(公元前635年),周朝王室發生了內亂,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借狄人的兵馬進攻王都洛邑,周襄王打了敗仗,逃到鄭國,派遣使者向秦、晉等國求救。晉國君臣為了提高自己在諸侯中間的威信,早就想把周王這麵破旗抓到手裏,以便“挾〔xié斜,夾持〕天子以令諸侯”。因此,在聽見襄王逃難的消息以後,晉文公馬上帶領軍隊前去救援。晉軍擊潰了狄人,殺了叔帶。晉文公親自護送周襄王回到洛邑。為了答謝晉文公,周襄王賞了他四座城池和一些土地。晉文公在諸侯中間的威信提高了。

一方麵,晉國創立霸業的條件在逐漸成熟;另一方麵,河南一帶地區已經成為楚國的勢力範圍。這就是當時晉、楚兩國的基本的政治形勢。很明顯,在這種形勢下,晉國要“取威定霸”,就不能不同楚國交鋒對壘了。

(2)伐衛破曹

在泓水之戰裏,宋國雖然被楚國打敗了,但是並不甘心。隻是由於當時楚國的力量強大,宋國不敢公開同它對抗,因而才表麵上對楚國表示臣服。

泓水之戰以後沒有多久,晉文公平定了周王室的內亂,晉國的聲威一天天高漲起來。宋國看到晉國強盛,就又離開楚國,歸附了晉國。

宋國背楚投晉,這對楚國說來,當然是一個打擊。因此,在公元前634年的冬天,楚國就旅子玉和子西兩個將領率領軍隊,前去伐宋。結果沒有打下來。楚國當然不肯就此了事。第二年冬天,楚國又聯合陳、蔡,鄭,許四國的軍隊,進攻宋國。

宋國國君派大司馬(主管軍政的官)公孫固到晉國報告楚軍入侵的消息,要求晉國出兵援助。晉國的一些大臣,認為晉國建立霸業的條件已經成熟,極力主張出兵。晉國的將領先軫〔zhěn枕〕對晉文公說:“報答宋國贈馬的恩惠,解救宋國被圍的患難,在諸侯中樹立威信,奠定晉國的霸業,就在這次戰爭了!”晉文公的舅父狐偃,同意先軫的意見,並且提出了轉移楚國兵力、解救宋國被圍的具體辦法。他對晉文公說:“楚國剛剛得到曹國的歸附,新近又同衛國結為兒女親家。我們如果出兵去打曹、衛兩國,楚軍一定會前去援救。這樣,宋國之圍就可以解除了。”晉文公認為先軫和狐偃的意見有道理,就答應了宋國使者公孫固的請求,並且積極準備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