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康熙三十三年,清廷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爾喀,康熙遂決定誘其南下一戰殲之。為使此次作戰順利進行,清軍在戰前做了充分準備:調集兵馬,征調大批熟悉情況的蒙古人為向導,隨軍攜帶5個月口糧,組成龐大的運輸隊,備有運糧大車6000輛,隨軍運送糧食、器材;籌備大量防寒防雨器具,準備大批木材、樹枝,以備在越過沙漠和沼澤地時鋪路。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爾丹果然率3萬騎兵自科布多東進,沿克魯倫河東下,揚言借得俄羅斯鳥槍兵6萬,將大舉內犯。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次年二月,調集9萬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東路9000餘人,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越興安嶺西進,出克魯倫河實行牽製性側擊;西路4.6萬人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為主將,分別出歸化、寧夏(今寧夏銀川),越過沙漠,會師於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爾蓋西)後北上,切斷噶爾丹軍西逃科布多之路;康熙自率中路3.4萬人出獨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魯倫河上遊,與其他兩路約期夾攻,試圖殲滅噶爾丹軍於克魯倫河一帶。
三月,康熙率中路軍出塞。五月初,經科圖(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北)繼續渡漠北進,逐漸逼近敵軍。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已過土剌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軍進抵土剌河上遊的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距噶爾丹軍15公裏紮營。昭莫多,蒙語為大森林,位於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東。費揚古鑒於清軍長途跋涉,饑疲不堪,決定采取以逸待勞、設伏截擊的方針,以一部依山列陣於東,一部沿土剌河布防於西,將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之中;振武將軍孫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頂。戰鬥開始後,清軍先以400騎兵挑戰,誘使噶爾丹軍入伏。噶爾丹果然率兵進擊,企圖攻占清軍控製的山頭。孫思克率兵據險防守,雙方激戰一天,不分勝負。此時費揚古指揮沿河伏騎分兵一部迂回敵陣,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輜重,據守山頭的孫思克部也奮呼出擊。噶爾丹軍大亂,奪路北逃,清軍乘夜追擊15公裏以外,俘殲數千人,收降3000人,擊斃噶爾丹之妻阿奴。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
在噶爾丹率軍東侵喀爾喀之際,其後方基地伊犁地區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襲占。加之連年戰爭,噶爾丹“精銳喪亡,牲畜皆盡”,噶爾丹兵敗窮蹙,無所歸處,所率殘部不過千人,但羸弱不堪,內部異常混亂。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鑒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至此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戰始告結束,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為準噶爾部的統治者。隨著他的統治地位的鞏固和地盤的不斷擴大,又滋長了分裂割據的野心,沙皇俄國也積極支持其叛亂。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裏坤(今新疆巴裏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進行分裂叛亂活動。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進行圍剿,才將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勢力趕出西藏。
康熙逝世後,雍正繼續堅持平定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的鬥爭。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後,在沙俄支持下,繼續進行叛亂活動。從雍正六年以後,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爾丹策零叛軍。
雍正十年七月,噶爾丹策零率軍襲擊駐紮於塔半爾河的清軍。八月初,清軍以精騎3萬夜襲其營,準噶爾軍大敗潰逃。清軍乘勝追擊,將其大部殲滅於光顯寺(今蒙古共和國鄂爾渾河上遊),噶爾丹策零被迫降附。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內亂,達瓦齊奪得汗位。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二月發兵5萬直搗伊犁,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不久,歸降清廷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