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二年春,清廷遣軍從巴裏坤等地分路進擊,叛軍潰敗,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後病死。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的戰爭,至此取得了勝利。

清軍平定準噶爾貴族分裂叛亂戰爭的勝利,不僅維護、鞏固了西北邊陲,消滅了準噶爾貴族分裂勢力,而且也打擊了沙皇俄國侵略中國準噶爾的野心。

4僧格林沁蒙古馬隊的覆滅——清朝高樓寨之戰中的軍事謀略高樓寨之戰是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四月,撚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今高莊集)殲滅僧格林沁部的一次著名伏擊戰。

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下,長期活動在安徽、河南、山東、江蘇、湖北等省的撚黨紛紛起義。至1855年秋,豫皖邊的撚軍首領齊集亳州的雉河集會盟,公推張樂行為盟主,決定建立五旗軍製,推舉了各色旗的總首領:黃旗張樂行自兼,白旗龔得樹,紅旗侯士維,黑旗蘇添福,藍旗韓奇峰。會後,發布文告,痛斥清政府地方官吏視民如仇,起義目的是“救我殘黎,除奸誅暴,以減公憤”,並宣布軍紀和行軍作戰條例。從此,撚軍在淮河南北廣大地區不斷打擊清軍,有力地支援了南部太平天國的革命。

但是,由於撚軍組織不嚴密,缺少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在和清朝正規軍隊的作戰中多次失利,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張樂行等著名領袖相繼犧牲,撚軍的根據地雉河集也於1863年失守,隻有任化邦、張宗禹等人率部突出清軍重圍,繼續和清軍周旋。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後,全國革命形勢走向低潮。撚軍和太平軍餘部沒有被清軍的血腥鎮壓所嚇倒,而是不畏艱險,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淮王邱遠才兩部太平軍二三千人,於鄂北地區與張宗禹、任化邦等部撚軍二三萬人彙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軍、撚軍也陸續前往集中。接著,他們在豫、鄂邊境進行合並和改編,組成了一支集中統一的新撚軍,張宗禹、任化邦共推賴文光為最高領袖。賴文光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和封號,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李允為魏王,牛宏升為荊王,張禹爵為幼沃王。軍隊沿用撚軍編製,仍以五色旗區分,下分大旗、小旗。軍事上根據撚軍騎兵較多和北方地勢平坦等特點,決定易步為騎,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

清軍方麵,與撚軍作戰的主帥是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1864年12月初,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恒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旋即西進。12月7日,賴文光等督軍敗僧軍於襄陽,然後揮軍北上,進入河南鄧州(今鄧縣)境。賴文光、張宗禹等選擇鄧州西南的唐坡,挖壕築壘,部署兵力,12日,僧軍分左、中、右三路發動進攻。撚軍首先打敗敵右路步隊,然後從側後抄襲敵人的中、左兩路,大敗僧軍。1865年1月28日,撚軍經伊陽(今汝陽)返回魯山,僧格林沁一路追到。撚軍誘敵過氵蚩水(今沙河),然後回軍猛擊,並以馬隊從後抄襲。僧軍大恐,營總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率部先逃。撚軍乘勢奮勇殺敵,先後斃敵翼長恒齡、營總保青、副都統舒倫保、營總常順等多人。僧格林沁在總兵陳國瑞援救下,才幸免於死。

僧格林沁經鄧州、魯山兩次大敗之後,氣急敗壞,將首先敗退的富克精阿、精色布庫處決,借以鎮懾所部,他決心猛迫撚軍,報仇雪恥。

撚軍本來準備西進陝西,由於清軍防堵甚嚴,於是決定在河南境內與僧軍繼續周旋。

魯山獲勝後,撚軍經葉縣北走襄城、禹州,複經長葛、新鄭,轉入尉氏縣境。1865年2月11日,尾隨撚軍的僧軍到達尉氏縣城,撚軍已南下鄢陵。僧軍先頭部隊3000人孤軍冒進,追至鄢陵縣北閻寨坡。撚軍探明追兵單薄,便以少數部隊誘敵,大隊回馬力戰,將其擊潰。2月中下旬,撚軍由臨潁、郾城南下,攻西平,圍汝陽,僧格林沁隻得於3月5日親督馬隊南下。撚軍見僧軍迫來,便揮軍南下,進攻信陽州城南關。待敵軍到達信陽時,又舉旗北上,經確山、遂平、西平到達郾城,然後攻挾溝,入睢州境。3月29日,撚軍自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