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當時的大諸侯國,有齊、秦(今甘肅天水一帶)、晉(今山西太原一帶)、楚等。齊國自從發生內亂以後,國力已經衰弱下去。秦和晉,一個在西邊,一個在西北,離中原還遠,它們暫時並不妨礙宋襄公去稱霸。隻有楚國,才是宋襄公稱霸的惟一對手。
楚國占有長江中遊和漢水流域的廣大地區,疆域很遼闊。黃河流域的各諸侯國一向瞧不起它,稱它為“蠻子國”。這個“蠻子國”不斷向北方擴張勢力,同那裏的各國經常發生衝突。那時候,楚成王在位(前671—前626年),國力很強大。魯、陳(今河南開封一帶)、蔡(今河南上蔡一帶)、鄭(今河南新鄭一帶)等中小諸侯國,都被迫同楚國訂立了盟約,接受它的節製。
對於這樣一個強敵,宋襄公打算采取聯絡它的辦法。他的如意算盤是:隻要把楚國拉過來,那麼,那些同楚國訂立盟約的諸侯國自然也會隨著一起過來了,他的霸主地位也就可以確定了。
他把這步高招告訴了目夷。目夷卻另有看法:第一,宋國稱霸的條件還沒有成熟,如果急於去稱霸,恐怕會惹出禍事來,第二,楚成王野心很大,能力也很強,恐怕宋襄公鬥不過他。宋襄公卻認為目夷的顧慮太多,仍舊堅持自己的意見。拉攏楚國的方針就這樣草草地決定了。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約請楚成王、齊孝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南)開了個小會。會上,宋襄公要求楚成王約請他的盟國出席下一次諸侯大會。高傲的楚成王居然答應了。
那年秋天,宋襄公帶了目夷和其他一些文官興高采烈地到盂(今河南睢縣)地去大會諸侯。楚成王也帶了一幫人如期到達。此外,鄭、蔡等五國諸侯也都出席了會議。
宋襄公滿以為這次會議既然是由他召開的,當然得由他來擔任盟主。因此,他就大模大樣地登上了盟主的座位。哪裏料到,他還沒有坐穩,楚成王一聲號令,楚兵一擁而上,就把這位“盟主”從寶座上揪了下來。頃刻間,“盟主”變成囚犯。會場上秩序大亂。在混亂之中,目夷逃回本國,準備應付事變。
楚成王押著宋襄公,帶領楚軍一直打到宋國的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幸虧目夷早做準備,楚軍一時攻不破城。
楚軍這次攻打宋國,本來是臨時采取的措施。楚成王隻是看到有機可乘,才用軍事行動試探一下。現在,強攻的一手一時不易奏效,他就試用訛詐的一手。他向宋軍說:“你們再不投降,我就要殺掉你們的國君了。”宋軍回答說:“我們已另立國君。隨你怎麼辦,我們決不投降。”
楚成王覺得在宋襄公身上已經榨不出什麼油水,與其把他殺了,還不如買個人情把他放了。這樣,宋襄公才獲得了自由。楚成王帶著軍隊凱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