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麵臨滅亡之時,但仍具有相當的實力。當商湯停止向夏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時,夏桀即調動九夷之師,準備討伐商湯。商湯視情馬上“謝罪請服,複入職貢”,穩住夏桀,繼續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不久傳來了夏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消息。商湯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貢奉。這次,夏桀再也指揮不動九夷之師,有的甚至公開反抗。隻有到此時,商湯方才認為伐桀的時機完全成熟,於是果斷下令起兵。
大約在公元前1766年,商湯正式興兵伐夏。在戰前他隆重舉行了誓師活動,一一曆舉夏桀破壞生產,殘酷盤剝壓迫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民於水火之中。商湯還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這番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士氣。
戰前誓師後,商湯簡選良車70乘,“必死”6000人,聯合各方國的軍隊,采取戰略大迂回,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隊在鳴條(今河南洛陽附近)一帶展開戰略決戰。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壽縣南),不久病死在那裏,夏王朝宣告滅亡。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偃師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就這樣,在夏王朝的廢墟之上,一個新的強盛的統治王朝——商建立了起來。商湯“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項進步之舉,鳴條之戰則是我國軍事曆史上一篇輝煌的傑作。它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麵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於後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築,都產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
2出其不意,擊碎軍事教條主義的霸王夢——春秋時期泓水之戰中的軍事謀略宋襄公的名字叫茲甫,是宋國國君桓公的嫡子,很早就被立為太子。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得快死了。茲甫一再請求垂危的父親把君位讓給庶兄目夷。他說:“目夷年長,而且仁義,請您改立他為太子吧。”目夷聽到了,當然不敢擔當,也向宋桓公說:“茲甫連君位都要讓出來,這是最大的仁義了。我哪裏及得上他。況且,他本來就是太子,君位理應由他來繼承。”第二年春天,宋桓公死了。茲甫又推讓一番,然後當上了國君。他,就是宋襄公(前650—前637年在位)。
在剝削階級的社會裏,統治者見榮譽就上,見好處就搶,大家爭權奪利,你欺我詐;尤其是為了爭奪最高的權位,往往演出流血的慘劇,宋襄公居然一再推讓君位,這在當時看來,是件“仁義”的事。因此,大家稱他是個講“仁義”的國君。宋襄公名利雙收,嚐到了講“仁義”的甜頭。
宋襄公認為目夷不肯接受君位,也很有“仁義”,就任用目夷做他的助手,幫助他治理國家。
宋襄公即位後的第八年(前643年),齊國國君齊桓公病死,他的五個兒子爭奪君位,齊國發生內亂。太子昭逃到宋國,請求宋襄公做主。宋襄公覺得支持太子昭複國,是件“仁義”的事。他立刻會合了幾國諸侯,共同出兵護送太子昭回齊國,幫他平定了內亂,立他為國君。太子昭就是齊孝公。
齊國是東方的大國。齊桓公的時候,他曾多次召集諸侯,主持盟會。黃河流域的許多諸侯都奉他為頭兒。他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那時候,齊國的威望高到極點。霸主的地位也特別惹人眼紅。現在,宋襄公平定了齊國的內亂,代它立了國君。這樣,在無形中,宋國的地位就在齊國之上了。宋襄公自然“當仁不讓”,準備出場當霸主了,
但是,霸主的頭銜是不能自封的,須要取得一些諸侯的擁護才行。於是,宋襄公仿效齊桓公的做法,準備召集一些諸侯舉行會議,借以抬高自己的聲望。他恐怕大國諸侯不聽他的號令,就約請幾個小國諸侯來開會。但是,就連那些小國諸侯也沒有按時到齊。滕國(今山東滕縣西南)諸侯遲到了,鄫〔céng層〕國(今山東嶧〔yì譯〕縣東)諸侯幹脆不到。會還沒有開完,曹國(今山東定陶西北)諸侯又偷跑回國了。
這下子,宋襄公被激怒了。看來,“仁義”是不適用於對待小國諸侯的,還得訴諸武力。他把滕侯關押起來,把鄫侯殺了祭睢水神,又出兵壓服了曹國。
接著,宋襄公準備同大國打交道,以便確定他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