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軍約3000人在彭春統率下,攜戰艦、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從愛琿出發,分水陸兩路向雅克薩開進。五月二十二日抵達雅克薩城下,當即向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發出通牒。托爾布津恃巢穴堅固,有兵450人,炮3門,鳥槍300支,拒不從命。清軍於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陸兩路列營攻擊。陸師布於城南,集戰船於城東南,列炮於城北。二十五日黎明,清軍發炮轟擊,侵略軍傷亡甚重,勢不能支。托爾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經彭春同意後,俄軍撤至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清軍趕走侵略軍後,平毀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

沙俄侵略軍被迫撤離雅克薩後,賊心不死,繼續拚湊兵力,圖謀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當獲知清軍撤走時,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率大批沙俄侵略軍再次竄到雅克薩。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中彈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麵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近年,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軍,最後隻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政府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政府答應所請,準許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薩反擊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裏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雅克薩之戰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在遼闊的東北邊界為保衛邊防而進行的長期反複鬥爭的一次勝利,它挫敗了沙俄跨越外興安嶺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企圖,遏製了幾十年來沙俄的侵略,使清東北邊境在以後一個半世紀裏基本上得到安寧,譜寫了一曲反侵略鬥爭的凱歌。

六、迂回戰:聲東擊西,攻其不備

1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人——商朝鳴條之戰中的軍事謀略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統治王朝的開基者商湯天乙領導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爭的暴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在這場革故鼎新的變革中,鳴條之戰作用重大。

商,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逐漸強盛起來,由夏的屬國演變為足以與之抗衡的對手。商湯即位並遷徙部族統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後,即積極籌措攻夏立國的大計。當時,夏朝的統治者是桀。他驕侈淫逸,寵用嬖臣,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殘酷的壓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與反對。

這樣商湯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爭取民眾和與國的政策,開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勢,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在軍事戰略上,他在賢臣伊尹、仲元的有力輔佐下,巧妙謀劃,“先為不可勝”,逐一剪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後氏,最後一舉攻克夏邑。

具體地說,他實施了以下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創造性開展“用間”活動。為了徹底察明夏桀的內部情況,商湯大膽派遣伊尹數次打入夏桀內部,充當間諜,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的混亂狀況。做到知彼知己,然後有針對性地實施自己的戰略方針。

第二,先弱後強,由近及遠,剪除夏桀羽翼,完成對其戰略包圍。當時夏王朝總體力量仍然大於商部族。在這種情況下,商湯不馬上正麵進攻夏王朝,而采取先弱後強、絕其羽翼的正確方針,為最後決戰創造條件。他把第一個打擊目標指向夏的屬國葛,以替童子複仇的名義起兵滅葛。這不僅剪除了夏桀的一個羽翼,也還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繼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滅亡了韋、顧,並攻滅夏桀最後一個支柱,即實力較強的昆吾。這樣商湯就完成了對夏桀的戰略包圍,打通了最後滅桀的道路。

第三,正確選擇和把握決戰時機。在完成對夏桀的戰略包圍後,商湯對最後決戰仍持十分慎重的態度,幾經試探和權衡後方才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