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九年(33年)正月,隗囂在憂憤交加中病死,部下立其次子隗純為王。劉秀采納來歙建議,再次發兵攻打隴西。來歙、馮異諸將領兵沿渭水西進,擊破西蜀援軍,進圍落門(今甘肅武山東北)。到了次年十月,終於攻破落門,迫降隗純。曆時四年的隴西之戰宣告結束。

隴西平定後,公孫述割據的巴蜀便成為劉秀統一大業的最後一個障礙。劉秀再接再厲,決定對公孫述用兵。他針對公孫述東依三峽、北靠巴山、據險自守的軍事部署,製定了水陸並進、南北夾擊、鉗攻成都的作戰方略。派大將岑彭、大司馬吳漢率荊州諸軍由長江溯江西進,命大將來歙率隴西諸軍出天水,指向河池(今甘肅徽縣西北),相機南進。

建武十一年(35年)春,岑彭軍再克夷陵,突入江關(今四川奉節)。蜀軍田戎部退出三峽,入保江州(今四川重慶)。同年六月,北路來歙軍擊敗王元諸部,占領河池、下辨(今甘肅成縣),乘勝南進,在公孫述派人暗殺了來歙的情況下,北路漢軍改由馬成所指揮,繼續策應南路主力的行動。

岑彭軍進抵江州後,見江州城堅不宜強攻,遂留馮駿監視田戎,自率主力北上,攻占平曲(今合川西北)。漢軍的進展,極大地震動了公孫述,他急調王元軍南下增援,集結重兵於廣漢(今四川射洪南)、資中(今四川資陽北)一帶,保衛成都。又命侯丹率軍2萬屯守黃石(四川江津境),阻擊漢軍,策應王元。

岑彭根據敵情變化,也適時調整了部署,分兵兩路進擊蜀軍。一路由臧宮率領,進據平曲上遊,攻打蜀軍王元、延岑部,主力則由他本人率領,取道江州,溯江西上,攻占黃石,擊敗侯丹軍。接著,倍道兼行,疾馳1000公裏,攻克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並出精騎閃擊蜀之腹地廣都(今成都南),逼近成都。與此同時,偏師臧宮溯涪江而進,襲擊蜀軍,殲敵萬餘,迫使王元部投降,延岑敗逃成都。

公孫述困獸猶鬥,又派人刺殺了岑彭,使漢軍暫時退出武陽,但這並未能挽救其覆滅的命運。漢軍人才濟濟,岑彭遇害,吳漢即接替他統領伐蜀諸軍,建武十二年正月,吳漢進抵南安(今四川東山),在魚腹津(今四川東山北)大敗蜀軍,繼而繞過武陽,攻取廣都。其他各路漢軍進展也很順利,馮駿軍攻占江州,臧宮軍連克涪縣(今四川綿陽東)、綿竹(今四川德陽北)、繁(今四川新都西北)、郫(今四川郫縣)等城。

吳漢取廣都後急於求成,率2萬將卒孤軍深入,直抵成都城外幾公裏處立營。公孫述招募敢死之士,攻打吳漢。吳漢受挫,入壁堅守,閉營3日不戰,夜間突然撤走,與部下劉尚會合於江南。次日晨合力大破蜀軍。此後,吳漢與公孫述交兵於廣都、成都間,漢軍屢戰屢勝。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吳漢又與臧宮會師於成都近郊。公孫述大勢盡去,遂孤注一擲,於該月十七日貿然反擊漢軍,派延岑擊臧宮,自率數萬人攻吳漢。吳漢以一部迎戰蜀軍,待其疲憊困頓後,指揮精兵數萬突然出擊,大破蜀軍,公孫述負重傷身亡。次晨,勢窮力竭的延岑舉城投降。至此,劉秀徹底平定巴蜀,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

作為東漢王朝統一之戰的最高決策者,劉秀在戰爭中表現出卓越的戰略應變能力和傑出的作戰指導藝術。他善於觀察形勢,把握戰機;注意占取地利,穩固後方;重視集中兵力,由近及遠,分清主次緩急,各個擊破;運用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心的手段,爭取盟友,分化敵對勢力,重視利用人和,發現和拔擢將才,放手使用,不多掣肘,使他們充分發揮軍事才能;能夠適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法;善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圍城打援,運動殲敵;強調連續進擊,窮追猛打,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可能。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劉秀不愧為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他芟夷群雄、一統天下,應該說是符合邏輯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