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認為他們兩說得有道理,決定利用項羽向東撤退疏於戒備的時候,突然發兵追擊,並且約會韓信和彭越南下會師,共同殲滅楚軍。

漢王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全軍被漢軍包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楚軍幾次和漢軍交戰都不能取勝,兵力損失很大。為了瓦解楚軍鬥誌,劉邦命令士兵大唱楚國歌曲。楚軍聽了,人人思鄉厭戰,軍心大為動搖。一天夜裏,項羽正在帳中飲酒解愁,忽然聽到從四麵傳來楚軍的歌聲,他大吃一驚,疑懼地說:“漢軍已經把楚地都占領了嗎?要不然漢軍裏頭怎麼有這麼多的楚人啊!”當時,他最寵愛的美人虞姬正在陪侍著他,一匹馳騁沙場、身經百戰的烏騅(一種毛色青白色的馬)馬還拴在營帳外邊。項羽心亂如麻,非常絕望,不禁流著眼淚,唱出一首慷慨悲涼的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幾句歌詞的意思就是:力能夠拔山啊,壯氣壓倒了世間的一切;不料時機不利啊,連烏騅馬也不濟!烏騅馬不濟了啊,那可叫我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怎麼能對得起你!

項羽反複地唱了幾遍,虞姬也作歌相唱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麵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完歌後,便自刎身死了。

項羽趁著天還沒亮,騎上烏騅馬,帶著剩下的八百名騎兵舍命突圍南走。天亮的時候,漢軍發覺項羽已經逃走,就派了五千名騎兵追擊。項羽狼狽逃竄,向南渡過淮水。這時候跟隨他的騎兵隻剩下一百多人了。他們迷了路,向一個農夫問路。農夫卻故意指點相反的方向,使他們陷入沼澤地帶。大隊漢兵追趕上來,把他們重重包圍在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長江邊上)地方。這時候,項羽隻剩下二十八名騎兵,他知道自己怎麼也逃不脫了。不過他還是頑強地作了最後的掙紮。項羽把二十八名騎兵分成四隊,衝入漢軍陣地,殺死了一些漢軍兵將。他來到烏江岸邊,烏江船長請他趕快上船渡江。項羽感到沒有麵目再見江東父老,不願上船,他把烏騅馬賞給了船長,然後和漢軍展開了步戰,又殺死許多漢兵,自己也受了重傷,最後自殺身亡。

在楚、漢成皋——垓下之戰中,開始的時候,項羽的兵力和聲威都比劉邦強大得多,結果卻是劉勝項敗。這首先是由於劉邦和項羽代表著統一和分裂的兩種不同的政治主張。項羽和劉邦在推翻秦朝暴政的戰爭中,都有過很大的貢獻。可是在滅秦以後,項羽代表舊封建貴族的利益,分封了許多諸侯王,違反了人民建立統一國家的願望;加上他在戰爭中坑殺降卒,擄掠老弱婦女,引起人民的強烈怨恨。劉邦代表當時平民百姓的利益,他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新興的封建政權,符合當時曆史發展的趨勢,在客觀上也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願望。在政治上,劉邦廢餘秦朝的苛法,注意爭取人心,因而獲得人民一定程度的擁護。人民支持劉邦,反對項羽,是劉勝項敗的根本原因。

在軍事上,劉邦對於戰爭全局處置得比較得當,能做到正麵堅守、敵後騷擾和兩翼牽製相配合的戰略原則,因而迅速改變了雙方力量的對比,完成了對楚軍的戰略包圍,使楚軍陷於多麵作戰、疲於奔命的困境。在項羽勢衰力竭、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時候,劉邦立即集中優勢兵力,轉入追擊,全部殲滅了楚軍,取得了最後勝利。項羽恰好相反,他雖然擁有較強的兵力,在軍事指揮上也有一定才能,但是在戰略上沒有通盤考慮。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對手的力量;又不注意運用智謀,四麵出擊,到處求戰,總是擺脫不了顧此失彼的被動地位,致使他的部隊疲於奔命,弄得士氣消沉,人人厭戰,最後必然落得個“四麵楚歌,一敗塗地”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