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打敗項羽這個強敵,取得天下呢?劉邦采用了張良等人的意見,製定了一套完整的作戰方案,主要內容是:第一,劉邦親自率領漢軍主力,利用滎陽——成皋(今滎陽縣汜水鎮)的優越地形,同項羽進行持久戰;第二,派韓信等人領兵渡過黃河,挨個兒消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威脅楚軍的右側背;第三,派人勸說九江王英布投降,讓他從南麵進攻楚軍的左側背;第四,命令彭越在梁地(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北一帶地區)進行騷擾戰,來威脅楚軍的後方。
劉邦勝利地實現了這個作戰方案。
漢王二年(即公元前扔5年)八月,劉邦任命韓信為主將,率軍渡過黃河,先後殲滅和吞並了魏、代、趙,降服了燕,平定了黃河以北地區,把原來幫著項羽威脅劉邦的勢力,反過來形成了對項羽的威脅。劉邦還抽調韓信的部分兵力,補充到滎陽來,加強了正麵戰場的力量。
漢王三年十一月,劉邦派隨何到九江,說服了九江王英布背叛項羽,歸附劉邦,發兵攻楚,威脅楚軍的左側背。項羽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擺在九江戰場上,這就減輕了對滎陽——成皋的壓力。劉邦還把英布的軍隊補充到成皋,增強了這裏的力量。
彭越的軍隊,不停地在楚軍的後方進行騷擾戰,有一次甚至攻下了靠近楚都彭城的下邳,另一次一連攻下了梁地十七座城池,把楚軍的後方攪得雞犬不寧,迫使項羽幾次掉轉頭來回擊彭越。
再說滎陽——成皋的正麵戰場,按兵力,尤其是開始階段,項羽比劉邦大得多。從漢王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四月到漢王四年十月,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楚、漢雙方你爭我奪,你出我進,展開了拉鋸戰,雙方各有勝負。在這過程中,劉邦逐漸由弱變強,力量日益壯大,越來越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恰好相反,楚軍由於戰線太長,東奔西跑,疲憊不堪,力量日益削弱,越來越處於被動地位。尤其是漢王四年(即公元前203年)十月,汜水一戰,漢軍大勝,成皋楚軍全軍覆沒。滎陽——成皋的爭奪戰結束了,楚、漢相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3)鴻溝畫界分疆而治
項羽在梁地聽說成皋再次失守,急忙率軍回來救助。漢軍憑藉險要地勢,堅守不戰。楚軍幾次東奔西突,向漢軍發起猛攻,可是漢軍防守十分堅固,怎麼也攻打不動,反而把楚軍自己累得夠嗆。楚、漢兩軍在廣武暫時形成對峙局麵。幾個月過去了,楚軍軍糧越來越少,項羽十分焦急,想盡快同漢軍交戰。他在戰場上當麵對劉邦說:“我想同你單獨挑戰,決一勝負,不知你敢不敢?”劉邦笑著回答說:“我寧願同你鬥智,不願同你鬥力。”劉邦為了動搖楚軍的軍心,打擊楚軍的士氣,有一次在兩軍陣前,當眾列數出項羽的十大罪狀。項羽惱羞成怒,暗中向劉邦放了一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機智的劉邦怕漢軍知道了軍心會動搖,也怕被楚軍知道了乘勢來進攻,便忍著疼痛,故意彎下身子摸著腳說:“他媽的!這一箭射中我的腳趾了!”這樣就把胸口受箭傷巧妙地遮掩過去了。劉邦因為箭傷很嚴重,臥床不起,張良請他勉強起來檢閱部隊,安定軍心。可是劉邦的傷勢因此加重,他沒有檢閱完,就由騎兵護送回成皋療傷去了。
這樣,雙方又相持了幾個月,楚軍的軍糧眼看就要吃光了。進攻吧,力量不足;撤退吧,漢軍就會追過來,真是進退兩難。同時,彭越的軍隊又不斷地擾亂楚軍的後方,多次截斷楚軍的補給線,而且還聽說韓信破齊後又將向楚軍進攻。項羽感到形勢確實嚴重,才不得不同劉邦簽訂和約:以鴻溝(在滎陽南麵)為界,鴻溝以西的地方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歸楚,雙方分疆打理國家。
(4)霸王刎身別姬
鴻溝協議後,項羽率領楚軍向東撤退了。劉邦也打算向西撤退。張良和陳平卻一致認為不能放虎歸山。他們對劉邦說:“現在漢王已經占有大半個天下,很多諸侯都擁護您。項羽兵疲糧盡,這正是滅楚的好機會。今天如果放走項羽,不去追擊他,打個比方說,這就等於是養著老虎害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