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3“先關東,後隴蜀”,重建劉姓天下——東漢王朝統一之戰中的軍事謀略東漢王朝的統一之戰,是指東漢光武帝劉秀利用新莽政權被推翻後群雄並起、中原無主的有利時機,以武力進攻為主,以政治誘降為輔,先後鎮壓赤眉農民軍,兼並群雄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劉秀奪取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果實,在血泊中重新建立起封建統治秩序。由於這場戰爭在客觀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穩定社會秩序和恢複社會經濟,所以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戰爭曆時多年,先後經曆了平定關東、攻占關中、並隴滅蜀幾個主要階段。堪稱為我國古代封建統一戰爭中的一個範例。

綠林、赤眉大起義推翻新莽王朝反動統治後,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階級和曆史局限,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權。這樣,整個中國依舊陷於混戰狀態。然而人民渴望平息戰亂,恢複安定的生活,所以統一全國,重建社會秩序也就成為曆史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劉秀順應曆史的潮流,開始了統一全國,恢複劉家天下的戰爭活動。

劉秀出身於南陽豪族地主集團,政治資本雄厚,個人又具有敏銳的政治才能和豐富的軍事韜略。綠林、赤眉大起義爆發後,劉秀和他的兄長劉縯一起,打著“複高祖之業”的政治旗號,在舂陵(今湖北棗陽東)一帶起兵,彙入農民起義的洪流。在推翻新莽統治的鬥爭過程中,劉秀多有貢獻,尤其在昆陽大決戰中,劉秀的傑出指揮,為起義軍贏得決戰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後來,起義軍內部發生內訌,導致其兄劉縯被殺,在這危急關頭,劉秀本人以其高度的政治成熟性,忍辱負重,巧與殺兄仇人相周旋,終於重新取得更始帝劉玄等人的信任,得到前赴河北(黃河以北)獨當一麵的機遇。這一轉折,對劉秀來說具有關鍵意義,從此他就一步步走上逐鹿中原、並吞天下的勝利之路。

(1)趁亂稱王

劉秀抵達黃河以北地區後,以複興漢室為號召,不斷壯大自身的勢力,先後鎮壓了銅馬、高潮、重連、尤來、大槍、五幡等部農民起義軍,並將農民軍中的精壯收編入自己的隊伍之中,擴充自己的實力。待羽翼豐滿後,劉秀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更始三年(25年)六月,劉秀在郎南(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並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劉秀稱帝後,雖然基本控製了中原(今河南、河北大部和山西南部)要地,但是仍處於各種武裝勢力的包圍之中。東有青州的張步,東海的董憲,睢陽的劉水,滬江的李憲;南有南郡的秦豐,夷陵的田戎;西有成都的公孫述,天水的隗囂,河西的竇融,九原的盧芳;北有漁陽的彭寵。此外尚有赤眉等農民軍活動於河水(黃河)南北。劉秀根據形勢,采取了“先關東,後隴蜀”,先集中力量消滅對中原威脅最大的關東武裝勢力,再揮師西向的戰略決策,並針對割據勢力眾多而分散的特點,采取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建武二年(26年)春,劉秀命大將蓋延率軍5萬進擊直接威脅洛陽的劉永集團。蓋延兵分兩路,夾擊進圍劉永於睢陽(河南商丘南)。數月後城破,劉永逃奔譙縣(今安徽亳縣)。漢軍乘勝追擊,奪占沛、楚、臨淮等三郡國(約今河南周口、商丘,江蘇徐州,安徽阜陽、宿縣地區)大部,並擊破劉永部將蘇茂等人所率的三萬救兵。次年,劉永複據睢陽,劉秀命大司馬吳漢及蓋延再擊劉永,圍城百日,劉永糧盡突圍,被部將所殺。建武五年,漢軍全殲劉永餘部於垂惠(今安徽蒙城),從而消滅了關東地區的最大割據勢力,解除了對京師洛陽的最大威脅。

劉秀在以優勢兵力進擊劉永集團的同時,也派軍隊進攻清陽(今河南新野北)的鄧奉和諸鄉(今河南方城)的董沂。建武三年三月,漢軍岑彭部迫降董沂,擊殺鄧奉,爾後漢軍消滅南陽劉玄餘部,進擊秦豐。秦豐堅守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被困兩年始降。在這期間,占據夷陵的田戎曾率兵援救秦豐,但被岑彭擊敗,漢軍攻占夷陵,使之成為日後西進的戰略要地。

(2)平定關東

在基本平定了南方地區後,劉秀采取“北守東攻”的戰略方針。在派遣耿弇等入河北,向漁陽彭寵施加軍事壓力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東方割據勢力。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寵在漢軍進攻麵前,節節敗退,結果引起內部分化,部將殺死彭寵,漢軍遂占領漁陽,統一了燕薊地區。同年六月,劉秀親征東海郡(今山東郯城)董憲,將其大破於昌慮(今山東棗莊西),董憲退保郯(今山東郯城北)。漢軍吳漢部跟蹤追擊,於八月攻下郯城,全殲董憲主力,董憲逃往朐(今江蘇連雲港南)。十月,劉秀遣大將耿進擊張步,攻占祝阿(今濟南西)、鍾城(今濟南南),誘殺其大將費邑,奪取了濟南郡(今山東濟南)、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張步為挽回敗局,傾全軍號稱20萬反攻臨淄,耿弇以城為依托,誘敵開進,然後出動奇兵迂回襲擊張步軍,連戰皆捷,張步逃至劇(今山東昌樂西),走投無路,被迫降漢。建武六年正月,吳漢破朐,擊殺董憲。接著,漢軍又在舒(今安徽廬江西南)消滅獨據一方自立為天子的李憲。至此,漢軍在短短的4年中,將關東地區各個割據勢力全部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