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撚軍約有3萬餘人。在張宗禹等的率領下,1866年11月進入陝西華陰縣境。署理陝西巡撫劉蓉當時正率1.4萬湘軍在陝甘交界處堵擊回民起義軍,在得知撚軍人陝後,感到形勢嚴重,請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剛被任命為陝甘總督)借口籌備糧餉,停兵湖北,踟躇不前。清軍援軍難以很快人陝,為西撚軍的作戰行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西撚軍進入華陰後,立即西進華州(今華縣)、渭南。劉蓉不得不將所部東調,對付撚軍,但幾次進攻,均被打敗。

初戰獲勝後,西撚軍乘勝西進,於12月14日進抵西安東麵的灞橋鎮,然後折向東南,占領藍田縣的泄湖、藍橋等地。為了調動西安清軍,後又佯趨商州(今商縣)、雒南(今洛南)。待清軍東向追擊,撚軍又北走渭南,並虛造東攻潼關之勢。當湘軍北上堵截時,撚軍又迅速西進,擺出攻打西安的架勢,並在灞橋十裏坡周圍村莊設下伏兵,布好伏擊圈,等待敵軍到來。

1867年1月23日,湘軍追至臨潼東北的新豐鎮。撚軍派出少數部隊誘敵,與湘軍且戰且退,將湘軍誘至十裏坡。記名提督楊得勝、總兵蕭德揚、提督劉厚基、道員黃鼎等部敵軍相繼進入伏擊圈。撚軍誘敵部隊立即回馬反擊,伏軍步隊從兩旁村堡殺出,馬隊從兩翼包抄,將湘軍團團包圍,湘軍陣勢大亂。時值風雪彌漫,湘軍士卒因連日奔走,疲憊不堪,凍餓交加,士氣低落,無心作戰,火藥又被雨雪澆濕,不能點放。撚軍則士氣高昂,勇猛衝殺,與湘軍展開白刃格鬥,殲滅敵軍3000餘人,收降數千人,取得了入陝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西撚軍在十裏坡之戰中,始終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先是運用流動戰術,主動出擊,調動敵人,誘敵追擊,使敵人疲憊不堪;然後是選擇有利戰場,預設埋伏,將敵誘至伏擊圈,步騎協同,將敵包圍;最後通過白刃格鬥大獲全勝。湘軍方麵則盲目追擊,處處被動,被撚軍牽著鼻子走,戰鬥力被拖垮,最後陷入重圍,大敗於十裏坡。

四、殲滅戰:蓄精集銳,重兵圍攻

1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包圍殲滅戰——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的軍事謀略人們經常用“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來比喻某些人隻會說不會做。這個成語出自戰國時期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即長平大戰。

在戰國時代殘酷的兼並戰爭中,崛起了七個實力比較強大的國家,號稱“戰國七雄”,即秦、趙、韓、魏、燕、齊、楚七國。這七個國家為了爭奪稱霸天下的主導權,相互之間連年爭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就是這一時期一場血腥的大規模戰役。

(1)天上掉下的餡餅

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出20萬大軍攻打韓國的野王地區。麵對強大的秦軍,被公認為“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弱的韓國當然抵擋不住,韓國的軍隊很快就敗下陣來。秦軍順利地占領了野王地區,割斷了韓國上黨地區與韓國國都鄭的聯係。上黨太守馮亭認為韓國已經不可能保護上黨地區了,於是決定向北邊的趙國求援,並且表示,如果趙國能打退秦軍,那麼上黨就歸附於趙國。趙國雄厚的軍事實力遠非弱小的韓國可以比擬,它是當時少數幾個可以和強大的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

趙王接到馮亭的求救信後,連忙召集大臣商量。平陽君趙豹認為無端占便宜容易引來災禍,主張拒絕馮亭的請求。而平原君趙勝則持不同意見。他提醒趙王:有時候一個國家即使發動百萬大軍進攻,也未必能奪得一座城池;如今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獲得一大片土地,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不會再有第二次了,所以不可以錯過。趙王覺得趙勝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接受了馮亭的求援。

(2)迎頭相撞

公元前260年,秦國20萬大軍開始攻打上黨。趙王派老將廉頗率領20萬趙軍支援上黨。趙軍才到達長平關,就遇到馮亭和他的殘兵敗將。馮亭告訴廉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陷,得勝的秦軍正追殺過來。於是廉頗立刻命令趙軍停止前進。他分析了長平附近的地形地勢,部署防禦,嚴陣以待。形勢一觸即發,秦趙兩個戰國軍事強國之間的大戰已不叫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