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3統一北方,南北對峙——北魏統一北方戰爭中的軍事謀略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是在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的曆史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麵臨諸多對手,情況複雜多變,但能審時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拓跋燾繼位後,采取了多項措施,如整頓稅製,分配土地給貧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漢人參政,旨在加強北魏的封建化進程,加強與中原地主的結合,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這些又使北魏國勢日盛,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北魏建國和發展時,正處於十六國的後半期。及拓跋燾即位並日益強盛,南方的東晉已為劉裕的劉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則還有西秦、夏、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的並立與紛爭,北魏的北邊還有蠕蠕(又稱柔然、芮芮)經常南下侵擾。拓跋燾君臨中原,即把平定北方提上議程。426年9月,拓跋燾聞夏主赫連勃勃已死,子赫連昌嗣位,內部不穩,遂決定先攻夏國。
拓跋燾進攻夏國的部署,是分兵二路。一路攻長安,一路趨統萬。司空奚斤等人率4.5萬人襲浦阪指向長安。10月,拓跋燾自率主力攻統萬。11月,奚斤一路尚未至浦阪,夏守將赫連乙升即棄城西逃長安。奚斤輕取浦阪後,進抵長安。12月,奚斤占領長安。但拓跋燾進攻統萬,以其城堅固,未克,遂掠牛馬10餘萬,俘其民萬餘家而還。427年正月,拓跋燾再次討夏。6月初,拓跋燾率輕騎2萬日夜兼程抵統萬緘下,馬上分軍埋伏。夏兵大敗。428年2月,魏軍追擊夏主赫連昌。此時北魏北邊的蠕蠕不斷南下,侵擾嚴重,拓跋燾隻好暫停攻滅夏國的戰爭,轉而北擊蠕蠕。在基本上解決了北方邊患之後,拓跋燾又回頭收拾夏國殘餘力量。這時的夏主赫連定聯絡南方的劉宋,計劃共同對魏進攻,並進而瓜分魏土。430年,拓跋燾一方麵分軍抗擊打敗南方劉宋的北上進軍,同時恢複對赫連定的進攻,不久即收複長安,略取乎涼,占有關中。432年,夏亡。接著拓跋燾掉轉兵鋒,東指北燕。
北燕係漢人馮跋所建,在今東北遼寧一帶。延和元年(432年)六月,魏帝拓跋燾親征北燕,同時遣使與劉宋通和,以防其北上。燕屬州郡紛紛降魏。太廷二年(436年)二月,拓跋燾拒絕燕的求和,又遣將與遼西諸路魏軍會攻和龍,同時遣使通諭高麗等各方,進一步孤立北燕。五月,北燕王馮弘棄和龍奔高麗,北燕亡。這時,北方的割據政權就剩下北涼了。
北涼據於河西(今甘肅一帶),係匈奴族盧水胡沮渠蒙遜所建。蒙遜死後,子牧犍繼位,不幾年,北魏即兵臨其境了。魏軍進展順利,北涼軍望塵退卻。九月,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5000人麵縛降於北魏軍前,魏軍占領姑臧,又分兵追擊北涼殘餘勢力於張掖、酒泉等地,北涼亡。
至此,北魏王朝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曆時一百多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麵,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滅北涼這一年,被認為是南北朝的開始年代。
4西撚軍的最大一次伏擊戰——清朝十裏坡之戰中的軍事謀略十裏坡之戰是西撚軍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西安東郊十裏坡同湘軍劉蓉部進行的一次著名戰鬥。
高樓寨之戰後,撚軍繼續流動作戰,在山東、安徽、河南的廣大地區不斷打擊清軍。清政府命曾國藩部署鎮壓撚軍。
曾國藩先後實施“以靜製動”、“聚兵防河”的作戰方針,都歸於破產。1866年12月7日,清政府改任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節製湘淮各軍,負責鎮壓撚軍起義。
撚軍方麵雖然取得了一係列勝利,但長時間不停頓地流動作戰,使部隊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補充,同時又得不到任何友軍的支援,戰略上的被動局麵日益嚴重。撚軍領袖賴文光等深感“獨立難支,孤軍難立”,試圖改變這一被動局麵,於是在1866年10月決定將撚軍一分為二,由張宗禹、張禹爵、邱遠才等率部分撚軍西進陝甘,聯絡陝甘回民起義軍,以為犄角之勢,是為西撚軍。由賴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撚軍留在中原地區,與敵周旋,是為東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