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封建社會,寇準是一個少見的曠世奇才,也是一個難得的封建諍臣。他少年得誌,二十歲做官,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終堅持正義,批評時弊,從不畏強權,甚至敢於觸犯“龍顏”。當國家民族到了危急關頭,他臨危不懼,以超群的膽識挽救國家民族於危難之中。“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北宋的經濟也出現了《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那種繁榮景象,這段時期北宋的中興也有寇準的一筆功勞。

寇準位居宰相,有自己鮮明的個性。他明白自己做官較早,學問不多,所以非常謙虛地向飽學之士學習。張詠是寇準的朋友,在成都做官,此人非常博學。當他聽說寇準入朝當了宰相,就和自己的部下談論道:“寇公是個奇才,可惜學問不夠。”後來寇準出任陝州知州,張詠剛好從成都離任歸來,寇準精心安排,盛情招待張詠。分別時,寇準把他送到郊外,問道:“您以什麼來教導我呢?”張詠慢慢說道:“《霍光傳》不可不讀啊!”寇準不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後取出《霍光傳》閱讀,讀到“不學無術”,寇準笑道:“這是張公在說我呢!”從此更加注意虛心學習了。

寇準年紀輕輕就已經富貴,性格豪爽,喜歡狂飲,每次宴請賓客,他都令家人關上門戶,卸下車馬,盡歡而散。《全宋詩》中收錄了他的侍妾茜桃寫的一首詩《呈寇公》,可使我們窺見一斑:

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

不知織女螢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

一次,家中老仆拿出了他母親當年“富貴莫忘貧”的詩句來規勸他注意節儉,他立刻幡然悔悟,馬上改正了奢侈的生活習慣。

寇準樂觀爽朗,愛民如子,百姓也特別愛戴他。據說寇準初到雷州時,連一個容身之所也沒有。當地百姓聽說來的是前宰相寇準,馬上自發地組織起來,為他蓋屋修房。寇準也經常到當地的老百姓家中拜訪,了解他們的生活,救濟那些貧困的百姓。寇準去世後,其遺體被運往西京洛陽安葬。當靈柩經過荊南公安縣時,當地的百姓都在路邊設祭哀哭。他們把竹枝折斷插在地上,掛滿紙錢,以示哀悼。據說,一個月以後,地上的枯竹都生出了新筍。於是,人們又在竹林間建立了廟宇,永久供奉。

寇準逝世十一年後,朝廷恢複了他太子太傅的職位,追贈他為中書令、蔡國公,以後又賜諡號“忠湣”。一代人傑終於能死而瞑目了。

十六、神機妙算超古今的天才:劉基

劉基,字伯溫。元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在浙江處州府青田縣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武陽村一個書香地主家庭裏。劉家的祖先原是豐沛人氏,曾當過宋朝宣撫都統少保。宋高祖偏安南渡,劉家徙居杭州,不久遷至青田。到劉基出生時,他家世居武陽已經五代了,是當地有聲望的一個大族。劉基祖父庭槐是南宋太學上舍(宋製:太學分外舍、內舍、上舍),他除了熟習經書外,平時還喜好鑽研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書,知識淵博。其父為人正直,才智識出眾,10歲時曾和其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家鄉一批抗元誌士的生命,博得了鄉民的稱頌與擁戴,後來當遂昌縣教諭(縣學教官)。劉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從小就受到良好家風的熏陶,使他在學業上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培養造就了他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性格。

1天才磨難,宦海沉浮

劉基好學敏求,博覽群書,而且對古人論及天文、地理、用兵打仗的書籍總是愛不釋手。刻苦的研讀使劉基受益匪淺,廣泛的涉獵不僅開闊了他的胸襟,更促使他立誌大展鴻圖,建功立業。

泰定元年(1324年),4歲的劉基入郡庫(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後來劉基參加科舉考試,他春秋經的答卷得到了考官們的一致好評。泰安四年(1327年),劉基17歲,他離開府學,來到青田縣城西北括蒼山中的石門洞,從處州名士鄭複初學周敦頤、程顥、程頤的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此外,他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次他在書店裏看到一部天文書,隨手取下翻閱一遍,第二天早上居然還能從頭至尾背誦下來,店主人知後十分驚奇,要把這部天文書送給他,劉基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