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鄭複初與學生們討論孔子如何周遊列國,宣傳道化,劉基突然站起來說:“孔子雖然道德高尚,但身為魯國人,國敗而難保,飽學而無為,豈不是一介無用的書生?大丈夫不應如此!”鄭複初大驚失色,事後對劉基的父親說:“這可不是一個一般的孩子,日後定為國家的棟梁!”
果然,元至順四年(1333)。年僅23歲的劉基進士及第,衣錦還鄉,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等官。
少年得誌的劉伯溫,頗想為元朝效力盡忠,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時值元朝末期,官場腐敗,吏治貪亂,整個社會統治已是搖搖欲墜。但劉基並沒有感到風雨飄搖,大廈將傾。他一方麵以身作則,為政清廉,一方麵與那些貪官汙吏作鬥爭。然而,上任不久,即因受人嫉恨被排擠到別處,碰了個鼻青臉腫。又不久,因上文彈劾監察禦史失職開罪於上司,被排擠回家。
官場初挫並未能使劉基喪失信心。他反而認為自己之所以出仕碰壁,一因自己學識未夠,社會經驗更是不足,涉世未深,不了解官場中之險惡;二者更因元朝政府積重難返,過於腐敗,正直之人很難立足,更不用想有所作為了。因此,在回鄉隱居的日子裏,他如饑似渴地鑽研《周易》八卦,兵書戰策,並廣交賓朋,擴大自己的影響,隨時打算東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樹,不愁沒鳳凰。果然,隨著歲月的流逝,劉基的名聲日盛,甚至有人認為他的才幹足可以與諸葛亮相比,很多江南名士於是紛紛登門求教。劉基覺得,自己出頭的日子已經快了。
適值元朝末年,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連綿不斷。欒城(今河北欒城)韓山童與潁州(今安徽阜陽)劉福通起兵汝潁,羅田(今湖北羅田)徐壽輝起兵蘄黃,定遠(今安徽定遠)郭子興起兵濠州,泰州(今江蘇東台)張士誠舉事高郵……起義隊伍如火如荼,一浪高過一浪。而在江浙一帶,黃岩人方國珍因被誣告通寇,一氣之下,便殺死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盜數千人騷撓江浙,元朝廷幾次派兵都未能剿滅,連江浙行省左丞孛帖木兒都被其活捉。朝廷無計可施,隻得決定用厚祿誘降方國珍。但方國珍本性難移,幾降幾叛,弄得人心惶惶。江浙行省見方國珍如此,終於想到了劉基,舉薦他為元帥府都事。
隱居多年的劉基覺得又有了機會。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嚴剿方國珍,認為方氏兄弟首先倡亂,不顧朝廷恩恤,“不誅無以懲後”,並且定下了剿除方案。方國珍早已聽說劉基的才幹,甚恐,急忙派人以大量金銀財寶向他行賄,劉基拒絕不受。方國珍又使人從海上至北京,賄賂京中權貴,以致元朝廷決定對方國珍進行招撫,並授以官職。劉基蒙在鼓裏,正布置出兵呢,朝廷竟然令下,說他擅作威福,奪去兵權不算,還把他羈留在紹興。劉基一怒之下,遂辭官回青田老家。
至正十六年(1356),元朝行省重新複議以都事之職起用劉基,讓他招撫安山起義軍吳成七等。劉基自己招兵買馬,組成部隊,運用軟硬兼施的方法:投降政府的,予以寬大處理,甚至委以官職,抗命不服者當即擒捕誅殺,從而瓦解了這支義軍。
至正十七年(1357),浙東山區暴發農民起義,行省又招來劉基剿捕,與江浙行樞密院判官石抹宜孫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上疏稱讚劉基的才幹,請求予以重用。用執政權貴因怕得罪方國珍,隻讓他做總管府判,不讓他指揮軍隊。劉基施展不開才能,隻得再次棄官回鄉。青田富戶生怕方國珍擾害,紛紛投靠劉基,組織起地主武裝,修築堡寨,保衛自家產業。方國珍的軍隊,不敢進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