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遼軍包圍了瀛洲,直逼貝州、魏州,朝廷內外震驚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逃跑,他暗勸真宗放棄汴梁,遷都金陵;又有人勸真宗逃往成都。真宗猶豫不決,便召寇準商議。寇準力主抗遼,對主張逃跑之人恨之入骨,他心知是王欽若等人的主張,卻佯裝不知說:“誰為陛下出的這種計策,罪該處死。如今陛下神明英武,將帥團結一致,如果禦駕親征,敵軍自然會逃走……為什麼要拋棄宗廟社稷,遠逃楚、蜀之地呢?如果那樣,大宋必然人心崩潰,軍心渙散,敵軍會乘勢進攻,長驅直入,大宋的江山還能保住嗎?”一席話,說得那些主張逃跑的人羞愧難當。真宗受到震動,決定禦駕親征。
真宗和文武大臣率軍從京師出發,向北進發。當大軍到達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時,聽說遼軍已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南)北城,真宗驚恐萬分,信心全無,又打算南逃。寇準堅定地說:“目前敵人已經臨近,人心恐懼,陛下隻可前進一尺,不可後退一寸!北城的守軍日夜盼望著陛下的車駕,一旦後退,萬眾皆潰。”在寇準的堅持下,真宗率眾臣勉強到達了澶州南城。此時,隔河相望的北城戰事正酣,真宗和眾臣不敢親臨前線,不願渡河,寇準堅決請求真宗過河,他說:“陛下如果不渡過黃河,那麼人心就會更加危急;敵軍的士氣沒有受到震懾,他們會更加囂張。隻有陛下親臨北城,才是退敵的惟一辦法。更何況我軍救援部隊已經對澶州形成了包圍之勢,陛下的安全已經有了保障,還有什麼顧忌不敢過河呢?”他見仍說服不了真宗,就把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叫到跟前,要他力勸真宗。高瓊對戰事相當了解,他對真宗說:“寇大人方才所言極是,將士們都願拚死一戰,隻要陛下過河親臨陣前,士氣必然大振,定能擊退敵軍。”真宗無奈,隻得答應過河。
到了北城,真宗登上城樓觀戰。正在城下浴血奮戰的宋軍將士,看到城樓之上的黃龍禦蓋,歡呼震天,聲聞數十裏,軍威大振。他們呐喊著衝向敵陣,遼軍被宋軍士氣所懾,銳氣頓消,潰不成軍。
此戰勝利後,真宗回到行宮,留寇準在城樓之上繼續指揮作戰。寇準治軍有方,命令果斷,紀律嚴明,很受士兵擁護。在他的指揮下,遼軍幾次攻城都被殺得大敗而還,主帥蕭撻覽也被射死。真宗在行宮之中對前線戰事不太放心,多次派人前來打探戰況,探子每次都見到寇準和副帥楊億在一起飲酒說笑,就回去稟報真宗。真宗高興地說:“寇準這樣,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當時,遼軍雖號稱20萬,卻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隨時有被切斷歸路的危險。蕭撻覽一死,遼軍人心惶惶,更無鬥誌,於是便派人送來書信,請求講和。條件是,隻要宋朝每年給遼國大量絹銀,遼軍就退兵,並且永不再犯中原。寇準想乘勝收複幽雲十六州,所以堅決不答應議和。真宗對戰爭早就厭倦,在求和派的勸誘下對兩國結盟議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無奈主帥寇準的反對使議和出現了很大的阻力,於是一幫貪生怕死的官員就在背後放出謠言,說寇準利用打仗以自重,野心很大。迫於謠言的壓力,寇準隻得同意兩國議和,締結盟約。
真宗派大臣曹利用作為使節到遼軍帳營中簽訂結盟條約,並商討“歲幣”之事。臨行之前,真宗對他說:“隻要遼兵速退,‘歲幣’數目在百萬之內都可以答應。”寇準卻又把曹利用召到帳內,對他說:“雖然有皇帝的敕令,但你在與遼使簽約時,答應的數目不得超過30萬,否則,提頭回來見我。”
這年十二月,宋遼雙方終於在澶州達成協議:遼軍撤出宋境,遼皇帝向宋皇帝稱兄,兩國互不侵犯,和平共處;宋每年撥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後,河北戰事平息,北疆人民安居樂業,寇準功勞很大,聲望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