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廉潔正直、不畏權勢,很得皇帝的信任,同時也引起一幫人的嫉妒。知樞密院事張遜多次在朝中與寇準爭論政事,二人關係非常緊張。張遜一直想尋個時機懲治一下寇準,以泄私憤。一次,寇準出行時,一個瘋子迎著他的坐騎直呼萬歲,張遜聽說後,立刻以謀反罪彈劾寇準。寇準氣憤至極,在朝中極力為自己辯護,二人唇槍舌劍,後來居然互相指責對方的缺點,進行人身攻擊。太宗大怒,怒斥了心胸狹小的張遜,寇準也被罷為青州知州。
太宗非常熟悉寇準的性格,寇準的仗義執言是其他一些巧言令色的大臣永遠做不到的。所以,寇準離京赴任後,太宗非常想念他,經常向人打聽他的情況,第二年,他又把寇準調到自己的身邊,拜為參知政事。
自唐末以來,西北地區有不少少數民族遷到渭水以南居住,這是各民族融洽相安的一件好事。可宋太宗時,秦州知州溫仲舒卻把遷到渭南的少數民族全部趕回渭北,並且建起了堡壘柵欄限製他們的行動。太宗在看了奏疏後心中非常憂慮,他說:“古代的羌戎還在伊水洛水一帶跟漢族人雜居,那些外族人喜歡流動,不喜歡安定,一旦他們造起反來,整個關中地區就可能被困死了。”寇準說:“唐代的治國賢相宋璟對攻打外族百姓的戰功不予獎賞,終於換來了開元年間的太平安寧景象。而現在有些守邊的將領,為了求取功勞而任意亂為,這樣終究會導致禍亂。這個問題,陛下千萬要警惕啊!”太宗很讚賞寇準的意見,就派他出使渭北,安撫那些被驅趕的少數民族,把溫仲舒改調到鳳翔府任職。
太宗晚年身體欠佳,朝中有人勸他早立太子,他卻勃然大怒,把上奏之人貶到嶺南。其實,確立太子一直是太宗晚年的一塊心病,隻是因為兒子太多,且品德才學良莠不齊,身邊又沒有一個特別信得過的大臣可以商量,所以在確立太子問題上遲遲未決。寇準從青州被召回身邊後,太宗覺得這位耿直果敢的年輕大臣對大宋王朝一片赤心,是最可信賴的,他就把寇準叫到身邊,詢問他立儲之事。寇準說:“陛下為天下選擇君主,這樣重大的事,不能跟婦人、宦官商量,也不能跟近臣商量,隻能由您挑選一個最受天下人敬仰的人。”後來,太宗考慮再三,把壽王趙恒立為皇太子。太子到太廟拜謁祖先回來,滿京城的人都擁擠在路邊歡欣跳躍,對年輕的太子稱讚不已。太宗聽說後心裏不太高興,馬上召見寇準,對他說:“人心這樣快就轉向太子,想把我放在什麼位置呢?”寇準卻祝賀道:“這正是國家社稷的福分啊!”太宗終於想通了,他高興地邀請寇準陪他痛飲幾杯,結果喝了個酩酊大醉。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駕崩,宋真宗繼位。在此之前,寇準因為一次在朝廷上的爭論觸怒了太宗,被貶往鄧州做知州。真宗繼位後,立刻把他上調回京,不久任命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居宰相畢士安之下。
3促駕親征,澶淵退敵
這一時期,宋朝與北方遼國的關係日益緊張。雙方交戰,宋軍多次失利,而遼軍的進攻不斷加劇,準備大規模南侵。麵對遼國咄咄逼人的氣勢,真宗和滿朝文武驚惶失措,毫無良策。危難之際,以英勇果敢著稱的寇準被畢士安等人推上了前台。公元1004年6月,真宗任命寇準為宰相,要他負責解除遼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