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1 / 3)

第四十九章

1少年得誌,進士及第

寇準(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縣東北)人。他的父親寇相學問很好,文章寫得也不錯,在五代後晉時中了進士,應召擔任了魏王府的記室參軍,可不久就因病辭世了。這時候寇準出生才幾個月,撫養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他母親的肩上。寇準小時候家境非常清苦,父親雖做過幾年小官,但根本沒有留下什麼貴重的家產。據說,有一次,母親想給小寇準做一套衣服,卻連買一匹絹的錢都湊不齊。

寇準的母親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本是一個能詩會畫的大家閨秀,丈夫的早逝讓她備受生活的艱辛,可是,她對小寇準的教育從來沒有放鬆過。在母親的教誨下,寇準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很高的悟性和非凡的才華。十幾歲時,他就能把《左傳》、《公羊傳》、《穀粱傳》這三部深奧難懂的史書背得滾瓜爛熟,並且能細致透徹地分析每部書的異同,令一些飽學的儒士驚歎不已。

母親見兒子敏而好學,非常高興。為了激勵兒子有更遠大的誌向,她精心繪製了一幅《寒窗課子圖》,送給寇準。在寇準將要進京趕考時,她又作詩相送,詩中寫道:

孤燈攻讀苦含辛,望你修身為子民。

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對於母親十幾年來的辛勤教誨,寇準時刻銘記在心中,並以此作為自己努力進取的動力。公元989年,寇準赴京考試,一舉中了進士,這一年他才19歲。寇準少年得誌,不但在當時,而且在我國整個的封建社會裏,也不多見。因此,少年得誌的寇準頗有點年輕氣盛的性格,他誌存高遠,在很多方麵都表現出一些與眾不同的個性來。據說在寇準參加殿試之前,因為皇帝不太喜歡任用年輕人做官,有人就勸他把年齡多說幾歲,這樣錄用的機會就大一些。可寇準卻不以為然,他回答說:“我現在剛開始進取,怎麼能欺騙皇帝呢?”

2踏入仕途,官場順利

中進士的第二年,寇準被派到歸州巴東(今四川奉節縣東)做知縣。初到任,人們對這個年輕知縣的能力抱懷疑態度,可是不久,人們就發現年輕的寇準很有才幹。當時許多地方官,隻要徭役下來,不管農閑農忙,就胡亂簽發文件,催逼四鄉農民趕緊服役,百姓叫苦連天。寇準卻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根據各鄉的具體情況,在需要農民服役的時候,隻把各鄉應服役的人數貼在縣衙門前,農民看了,就根據本鄉本村的實際情況,派合適的人來服役,這樣就不會耽誤農時。人們對此拍手稱讚。

後來,寇準又在其他地方做了幾任地方官,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由於政績顯著,沒過幾年,寇準就被提拔到中央朝廷任職。他先後擔任過三司度支推官、鹽鐵判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等重要官職。同知樞密院事是一個相當於副宰相的軍職,擔任此職時寇準年僅31歲。

寇準官運亨通,並不是由於他有顯赫人物提攜,也不是由於他會用權術,更不是由於阿諛逢迎、依附權貴。相反,寇準一生光明正大,剛直秉公,他升就高位,靠的是自己的才能,用宋太宗的話說,叫做“臨事明敏”。

一次,寇準上朝奏事,不知何因觸犯了宋太宗的旨意,太宗大怒,拂衣而起,準備退朝。但寇準卻毫不心慌,平心靜氣地扯住太宗的衣角,一定要他坐下聽完陳述,最後終於說服了太宗。事後,太宗對寇準的膽量與剛直欽佩不已。他對群臣說:“我得到寇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

有一年春天,天下大旱,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討應急的辦法。許多人都說:“水旱災害是一種自然現象,古代的一些賢君聖主在位時也經常發生,不必有什麼憂慮。”隻有寇準力排眾議,他說:“《洪範》上講,天人之間相互感應。天下目前出現嚴重旱災,一定是因為朝廷的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一聽,勃然大怒,轉身回到後宮。過了一會兒,他覺得寇準話中似乎隱含著有事情要稟奏,就命人叫來寇準,當麵責問他,朝廷究竟有哪些刑罰不公的事?寇準心平氣和地說:“如果陛下把兩府(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大臣都叫來,我馬上就講。”太宗立即召兩府的大臣入宮。寇準於是說:“前不久,祖吉、王淮都枉法受賄,祖吉收受的贓物較少卻被處死,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所以雖然貪汙了自己主管的錢財上千萬,隻被打了一頓棍子就放了,後來居然又官複原位,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麼呢?”太宗責問王沔可有此事,王沔見事實俱在,無法抵賴,隻好叩頭謝罪。太宗從此更加賞識寇準,不久又升了他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