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藺相如以趙國使臣的身份晉見秦昭王。然而秦王態度很隨便,不像接待別國使臣的樣子,自然引起藺相如的不快和警覺。向秦王致意後,相如將璧獻於秦王。秦王見璧晶瑩剔透,渾然天成,大為高興。交與身旁美人和近侍把玩,分明是把趙國的重寶當成了一般玩物。相如一眼看穿秦王並無用15座城易璧的誠意,但璧在秦王手中,想法拿回才好。於是,他心生一計,上前說道:“這璧上有點微瑕,請讓我指與大王看。”
秦王不知是計,將璧給了相如。璧已到手,相如連退幾步,背靠柱子,怒道:“‘和氏璧’乃天下至寶。當初大王使人致書趙王,說以15城易璧。趙王召眾臣商議,皆言秦國貪婪,自恃強大,拿空話騙得寶璧,不會償還城池,勸我主不要答應。我以為,平民之交,尚不相欺,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再者,也不應該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秦國不高興。於是,趙王齋戒五天,遣我捧璧前來。臨行時,我主還舉行了隆重的送璧儀式。這些都表現了對寶璧的重視和對秦國的敬意。但我來此,大王態度很不鄭重,禮節傲慢,隨便將璧交於卑賤的美人近侍把玩,用來戲弄於我。今見大王毫無誠意,我已將寶璧收回。如大王逼我太甚,我便將頭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根殿柱之上!”言罷,相如斜視殿柱,擺出了隨時撞擊的架式。
秦王吃了一驚,生怕真的撞碎玉璧,連聲道歉,並召來主管大臣,指著地圖上的15座城,說一定交給趙國。
藺相如利用秦王急於得璧的心理,突如其來地要碎璧,立刻由被動變為主動,迫使秦王裝出割城的姿態。但他清楚秦王用的是緩兵之計,自己何妨將計就計,免得失去玉璧呢。於是又對秦王說:
“大王如真有誠意,亦應齋戒五天,舉行相應的受璧換城儀式,並請各國使臣一同參加,那時我再將璧奉上。”
秦王無可奈何,隻好答應了相如的條件,並把他安置在廣成賓館住下。通過首次接觸,相如料定秦王絕無換城的誠意,便趁秦王齋戒的時候,派隨從換上粗布麻衣,扮作客商,懷揣玉璧,抄小路悄悄回了趙國。
五天齋戒之後,秦王在朝廷擺好九賓之禮,接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朝廷,見殺了秦王的威風,提高了趙國的地位,十分得意。他昂首對秦王道,“秦國自穆公以來,先後有20個國君,辦事多不講信用。當年杞子、逢孫欺鄭,孟明視欺晉,商鞅欺魏,張儀欺楚,曆曆在目。如今我也怕受大王欺騙,所以已將璧送回趙國了。秦強趙弱,大王隻要派個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刻讓人捧璧獻來。大王先割15座城給趙國,趙國怎敢把璧留下而欺騙秦國這樣的強國呢?我知道我欺騙大王該死,就請把我扔到滾開的鍋裏受烹吧。”
藺相如這一席話,大出秦國君臣的意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無言。這位雄心勃勃的秦昭王,可以四方略地,甚至攻打過趙國,殺一個藺相如是輕而易舉的,但事實卻出人意料。他想了一會說道:“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送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係,不如善待於他,放他回趙國。趙王怎能因為一塊璧而欺騙秦國呢!”
藺相如利用秦王狡詐貪婪的本質,挫敗了秦王欺騙利誘的手段,化被動為主動,可為大智。他不畏強暴,針鋒相對,把生死置之度外,可為大勇。回到趙國以後,因不辱使命,被趙王封為上大夫。結果,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璧送給秦國。
2針鋒相對,澠池卻秦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國開始了與楚國的戰爭。秦王為避免兩麵作戰,全力向楚用兵,想穩定趙國。於是在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由秦昭王主動提出,秦王和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西)相會修好。
這時候的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厲行耕戰政策,以並吞其他六國為目標,令其他六國越來越感到威脅。趙惠文王接到秦昭王會盟的邀請後,不知秦王是何用意,心中難免懼怕,便想推辭不去。
藺相如奏道:“禮尚往來,若是不去,顯得我們軟弱畏怯。”廉頗也說:“此番前去,文輔大王,武防不測。可讓李牧帶精兵保駕;老臣率大軍屯紮界口。若大王30天不回,我等立太子為君,誓死抗秦,以絕秦人僥幸之望。”
趙王當即決定,讓上大夫藺相如隨駕赴會;老將軍廉頗留本國輔佐太子;平原君帶精兵五千,屯紮澠池三十裏處,以便接應;將軍李牧帶兵五千,隨駕前往。
約會的日子到了。趙王帶著藺相如、虞卿,在大將李牧的保護下,到達澠池。秦王出城迎接,見藺相如站在趙王一側,心裏一動,便格外殷勤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