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1 / 2)

第二十五章

馮喜說:“大王,恐怕您隻知道張儀是在秦國待不下去了,才到魏國來的吧?”

齊王說:“當然如此,豈有它由?”

馮喜說:“內外交困,張儀當然在秦國待不下去了。不過,張儀卻是以秦王親派使臣的身份離秦赴魏的,秦王的符節可是他的護身符啊!”

齊王嗬嗬一笑:“其實,秦王拿他是棄之如敝履了。”

馮喜微微一笑,搖搖頭:“大王,未必呀!誰不知,張儀離秦出使魏國,秦王派30輛兵車護送,這作何解釋?”

齊王沉思不語。

馮喜說:“據我們所知,張儀離開秦國前,曾和秦王有密約。”

齊王急問:“什麼秘約?”

馮喜說:“張儀離開秦國前,對秦王說:‘現在各國無戰事,平平安安,這是不利於秦國的。隻有各國戰事紛起,才有利於大王割取土地。齊王最恨我,我到哪個國家,它定然發兵攻之。我希望大王遣我赴魏,齊王必定攻魏。齊、魏一交戰,大王就可乘亂先攻韓國,入三川,進函穀,近逼周京,迫使周天子交出祭器,大王就可挾持天子以令諸侯,帝業必定。’秦王見計大有可圖,才遣張儀赴魏。如果大王攻打魏國,既內耗國力外攻盟邦,又使張儀得到了秦王的信任,這豈不是傷了自己而又救了張儀?”

齊王心裏歎道:張儀呀,張儀,我又險些中了你的奸計!於是,齊王急令:撤兵!

魏王忽聞齊國偃旗息鼓,自行撤兵,當然是不勝驚訝,不勝欣喜。對張儀,自然是寵信百倍。

然而,張儀在魏國擔任相國的時間並不長,僅一年,即公元前310年,便死於魏國。

曆來,談張儀,往往離不開蘇秦,從司馬遷的《史記》始。對張儀又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獨擅縱橫的能臣;西漢中期以後有人說他是“詐人”。

功過自有評說。

張儀主張連橫親秦,擁戴秦王一統天下,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所作所為明證了他的足智多謀,客觀上符合曆史發展的大趨勢。

策士如雲的戰國時期,稱張儀為策士之雄,是當之無愧的。他那過人的智慧豐富了我國的思想文化寶庫。

九、大智大勇的謀略家:藺相如

藺相如,戰國後期趙國人,生卒年不詳。原在趙國宦官繆賢家當舍人,地位卑微,後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次外交活動中,以他謀略家的智慧和勇敢,挫敗了秦昭王的欺騙手段,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在處理同老將廉頗的關係上,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結果“將相和”,達到了團結的目的,表現了一位政治謀略家不以一己榮辱為念的高尚品德。

1不畏強秦,智歸趙璧

藺相如活動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283年~前271年。當初,他在趙惠文王的宦官繆賢家當舍人,由於地位低下,未被人看得起。可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使繆賢對他刮目相看了。

身為宦官的繆賢,出入王宮,辦事精明,深得趙王寵信。可是有一次因過失犯了罪,心中很害怕,坐立不安,計劃逃到燕國去避難。正準備逃走時,被舍人藺相如攔住了。繆賢把原委一說,藺相如便明白了,問繆賢道:“處於這種情況,你看燕王會收留你嗎?”

“我曾經跟隨大王和燕王在國境上相會,那次,燕王私下裏握住我的手,對我說希望跟我交個朋友。現在我遇難去投奔,他不會不收留我。”

藺相如聽完,搖了搖頭說:“我看未必。趙國強,燕國弱,您是大王的寵臣,燕王才巴結您。如今就不一樣了,您成了罪犯,誰收留您,誰就會結怨於大王。燕國本來就怕趙國,不但不敢留您,還會把您捆起來交給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