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2 / 2)

一席話說得繆賢上下冰涼,雙手扯著藺相如的衣袖懇求道:“先生所言不謬,請先生設法救我!”

藺相如低頭想了一會,方才說道:“逃跑不是辦法。不如主動去向大王請罪,大王念您一向恭謹,偶然犯罪,會赦免您的。”

繆賢將信將疑,心中無底,但又別無良策。隻好按照藺相如的辦法,脫下衣服露出臂膀,趴在剁人的砧子上向大王請罪。果然未出藺相如所料,趙王真就赦免了繆賢。

事過以後,繆賢前思後想,覺得藺相如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見解高出自己一籌。這樣有勇有謀的人物,豈能久居人下,應舉薦給大王,為國出力,隻是苦於沒有機會。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是戰國後期。當時雖說七雄並立,但真正算得上強國的,隻有秦國和趙國。而秦國早就想吞並趙國,因為趙國一亡,其他五國便可指日而下。怎奈趙惠文王小心經營,國力還不弱;更有老將廉頗,力大過人,精通戰策,一時無懈可擊。這一年,秦昭王聽說趙國得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便提出用15座城來和趙國交換,目的是試探趙國的虛實,製造吞並趙國的口實。秦國別有用心的要求,給趙國君臣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無形中也為藺相如步入仕途,展示政治才能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璧是一種玉器,扁平,圓形,中間有個大孔。這“和氏璧”有一段卞和哭玉的故事,來曆不凡,是當時公認的寶物。據說這“和氏璧”顏色光潤,放在暗處,閃閃發光,一塵不染。若在身邊,冬天發暖,可不生爐火;夏天涼爽,百步之內不近蚊蠅。帶在身上,能去穢避邪。如此至寶,自然引起諸侯們的覬覦。

趙惠文王看過秦昭王以15座城來換玉璧的來信,知道秦王包藏禍心,便在王宮召見廉頗等大臣商議對策。他把秦王信中的內容對眾臣複述一遍,說道:“這是一個難題。把璧給秦國,如秦王言而無信,不把15座城池給我們,豈不白白受騙。若是不給,恐給秦國提供進攻我們的借口。該怎麼辦才好呢?”

群臣見問,紛紛議論。有人說:秦王奸詐,怎肯用15座城換一塊小小的璧?這其中定有奸謀,我當提兵邊界,以防不測。有人說:秦乃虎狼之邦,不可輕信,也不宜輕率動兵。秦以禮而來,我們要動兵,正中其謀,不如以禮而往為好。為一塊玉璧,惹起事端,大動幹戈,很不值得。爭論一時尚無結果。其中有一個人的意見引起趙王的注意,這個人說:“這不僅僅是一塊璧的事,它關係到國家的尊嚴。不如派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帶璧去見秦王,如其真有誠意,就將璧留下;若秦王失信,仍將璧帶回。”趙王認為這是一個兩全之策,但誰可為使呢?

宦官繆賢上前奏道:“啟稟大王,臣下舍人藺相如可當此任。”

廉頗等大臣很不以為然,而趙王卻是一個很有見識的君主,便下令召見藺相如。

藺相如見過趙王之後,侍立一旁。趙王問道,“秦王說用15座城來換‘和氏璧’,先生以為答應好,還是不答應好?”

“趙弱秦強,不可不應。”藺相如回答說。

“若取了璧,而不給城,當如何?”

“秦用城易璧,趙不答應,趙國理虧;取了璧而不給趙國城,是秦王理虧。兩相權衡,寧讓秦國理虧。”

“先生可為使嗎?”

“大王如無他人,臣願捧璧出使。如秦國給了城,就把璧留下,倘若不給城,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大喜,便派遣藺相如攜璧出使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