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國君趙肅侯聽說蘇秦到來,親自到郊外迎接,謙恭地向蘇秦請教。

蘇秦說:“國家安定的根本大計,在於選擇邦交。邦交選擇得恰當,才能平安無事,否則,必然禍患不斷。大王,恕我直言,趙國現在的邦交政策就不大妥當。大王是不應服從秦國,對秦國稱臣的。”

趙肅侯歎道:“秦國強大,我趙國無力與之為敵呀!”

蘇秦說:“僅靠趙國一國之力,當然無法戰勝秦國。我仔細研究過,中原列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軍隊比秦國多十倍,諸國若能結成一個整體,合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會被打敗的。可是,那些主張連橫的人,都想割讓各國的土地給秦國,以圖一時之安。這樣,會使秦國越來越強,中原列國被一一吞並的危險也就越來越大。依我之計,大王莫如用合縱聯盟統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的步伐,去反對秦國。無論秦國攻打哪一個國家,六國便一齊出兵討伐秦國。這樣,孤立的秦國就一定不敢危害各國了。”

趙肅侯完全讚同蘇秦合縱抗秦的主張。於是,給蘇秦100輛車馬,1000斤黃金,100雙玉璧,1000匹綢緞,請他去聯絡各國諸侯。

蘇秦先去了韓國,對韓宣王說:“韓國北麵有鞏邑、成皋這樣堅固的城池,西麵有宜陽、商阪這樣的要塞,土地縱橫九百餘裏,擁有軍隊好幾十萬,普天下的強弓勁弩都從韓國出產,韓國的兵士又都能征善戰。憑著韓國兵力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卻侍奉秦國,拱手屈服,使國家蒙受恥辱以致被天下人恥笑,實在是不應該呀。”

蘇秦見韓宣王麵露羞愧之色,便趁火澆油,有意激怒韓宣王“大王的土地有窮盡,而秦國的貪求卻沒有止境;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無止境的貪求,這正是通常所說的買下怨恨,結下禍根,用不著交戰而土地已落入他人之手。我聽說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做雞的嘴,不做牛的尾巴。’現在,大王拱手屈服,以臣子的身份侍奉秦國,這跟做牛的尾巴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此賢明,韓國軍隊如此強大,卻蒙受甘願做牛的尾巴之醜名,我真替大王感到羞愧呀!”

韓宣王一下子臉色大變,揮動手臂,睜大眼睛,按住寶劍,眼望長空,發誓道:“我盡管沒出息,但從此決不再向秦國屈服!今天用趙王的教導來曉諭我,我願意誠懇地聽從您的安排。”

蘇秦辭別了韓宣王,又先後拜見了魏襄王、齊宣王、楚威王,詳細說明了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危害和聯合抗秦的益處,使這三個諸侯也讚同了他的意見。

至此,蘇秦完成了他合縱聯盟的遊說。

公元前333年,六國諸侯按照蘇秦的安排,雲集在趙國的洹水開會,正式訂立了合縱抗秦的盟約,並且公推蘇秦為“縱約長”,把六國的相印都交給了他。

蘇秦北歸,途經洛陽,車輛馬匹如長龍,行裝無數,各國都派使者護送,其氣派簡直比得上國王。周天子聽說後,想起當初對蘇秦的蔑視,難免有些恐懼,急忙派出人馬替蘇秦掃清道路,並且派出使臣迎到郊外慰勞蘇秦。蘇秦見周天子都對他敬畏三分,自然感到無比驕傲。

回到趙國,趙肅侯封他為武安君。

蘇秦為了給秦國一個下馬威,派人將合縱盟約送給了秦王。秦軍果然不再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