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大軍相距長平,秦兵雖然勇武善戰,奈何趙軍老將廉頗行軍持重,堅築營壘,等待時機與變化,並不與秦兵決戰。秦軍上下焦躁萬分,卻又束手無策。昭王問計於範雎:“廉頗智多,知秦軍強不輕易出戰。秦兵道遠難以持久,戰事如久拖不決,秦軍必陷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為之奈何。”範雎早已清醒地看到了事態的嚴重,作為一個出色的謀略家,他很快便找到了問題的症結。他對對方文臣武將的優劣掌握得清清楚楚,秦師如想速勝,必須去掉廉頗。於是,他向昭王獻了一個“反間之計”。秦王大喜。

範雎遣一心腹門客,從便道進入趙都邯鄲,用千金賄賂趙王左右親近之人,散布流言說:“廉頗老而怯,屢戰屢敗,現已不敢出戰,又為秦軍所迫,不日即將出降。秦軍最懼怕的是趙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有為且精通兵法,如若為將,銳不可當!”趙王聞之,將信將疑。廉頗早已損兵折將,現又行“堅壁”之謀,趙王派人催戰,仍不肯出戰。趙王於是不辨真偽,相信流言,匆忙之間即拜趙括為上將,賜以黃金彩帛,增派勁旅20萬,持節前往以代廉頗。

趙括雖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確也精通兵書,然而隻限於紙上談兵,不諳變通,又驕傲自大,一旦為將,便威風凜凜,將趙王所賜金帛悉歸家私,到了前線盡改廉頗往日約束,軍壘合並成大營,易去舊將換成自己親信,並發布命令說:“秦兵若來,各要奮勇爭先,如有得勝,便行追逐,務使秦軍一騎不返!”

範雎探知趙國已經中計,上了圈套,便與昭王奏議,暗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連夜奔赴長平,傳令軍中秘密:“有人泄漏武安君為將者斬!”

武安君白起是戰國時期的名將,智勇雙全,久經戰陣,聲名赫赫。昭王,範雎之所以秘密其事,目的是使敵方鬆懈其誌,以期出奇製勝。兩軍相交,白起佯敗。趙括大喜過望,窮追不舍,結果被秦軍左右包抄,斷了糧草,團團圍困於長平。昭王聞捷,親自來到長平附近,盡發農家壯丁,分路掠取趙人糧草,遏絕救兵。趙括被圍困46天,軍中無糧,士兵自相殺食。趙括將軍隊分成四隊,輪番突圍,均被秦兵亂箭射回,趙括本人亦於亂軍中中箭身亡。

秦軍獲取了空前勝利,俘虜趙兵40萬,除老弱年幼者240人放還外,其餘全部坑殺。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消滅趙軍45萬人,極大地挫傷了雄踞北方的趙國的元氣,使之從此走上了衰敗滅亡之路。戰後的秦國更加強大,雄視天下。

白起乘勝進軍,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秦軍攻克韓國重鎮上黨,力拔十七城,又率大軍氣勢洶洶地殺往趙都邯鄲。趙王恐,問計於群臣,皆無所對。趙王弟平原君門客蘇代,乃戰國時著名說客蘇秦之弟,他欲往秦都鹹陽,挽救趙國之傾亡。

蘇代詭計多端,尤善說詞,他對應侯範雎說:“武安君白起用兵如神,收城七十餘座,斬敵首過百萬,伊尹、呂望之功亦不過如此。今又舉兵欲圍邯鄲,邯鄲城落,趙國必亡,秦一統天下之大業成矣。屆時論功行賞,秦國第一功臣恐怕不是你範丞相而是白將軍了!”心胸狹窄的範雎果然被其說中,蘇代接著為其出謀劃策:“丞相不如準許韓、趙兩國割地求和。這樣一來,割地之功在於丞相,又可解除武安君白起之兵柄,先生的地位則可穩如泰山了。”

範雎不顧秦之根本利益,從一己私欲出發,進諫昭王:“秦兵在外日久,已勞苦,宜休息。不如使人趙、韓,準其割地以和。”昭王準兵所奏,召回白起,宣布罷戰。

白起連戰皆勝,正欲進圍邯鄲,忽聞班師之詔,知出範雎之謀,妨嫉自己之功勞,從中作梗,乃與之結怨。白起怨憤積胸,不能自解,其後曾幾次拒絕昭王之命,堅不掛帥出戰,終於惹惱昭王,將其貶為士伍,逐出都城。範雎再進讒言於昭王:“白起怏怏不服,大有怨言,此行如去他國,定為秦之禍患。”白起行至高郵時,昭王使者從後追上,賜昭王之利劍,令其自裁。一代名將就這樣結束生命,飲血黃沙,成為統治階級互相傾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