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2)悲慘結局

隨著變法的深入,舊貴族們對公孫鞅的怨恨越發深重,他們尋找機會,企圖將公孫鞅置於死地。因此,公孫鞅每次出門,身邊都會帶著許多衛士,嚴加戒備,以防不測。

曾經有一個名叫趙良的遊士求見公孫鞅,勸說他:“現在,秦國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對你恨之入骨。你的生命就如同清晨的露水一樣,不能維持多久。不如聽從我的勸告,你將官職、封地都主動歸還給國君,告老還鄉,到偏僻無人認識你的地方,隱姓埋名,在平靜安全的田園生活中度過餘生。”

公孫鞅對此一笑置之,趙良又苦口婆心地勸道:“如今,你仰仗著秦孝公寵信你,為你撐腰,人們不敢把你怎樣。但你是否想過,一旦秦孝公過世,那時候,你沒有了保護傘,人們會對你施以殺手。你滅亡的日子,就在不遠處等著你呢!萬望你好自為之,及早抽身。”說完,趙良就歎息著離開了。

公孫鞅對於趙良的話也深思了一刻,但最終他還是決定不退不避,繼續堅持變法。

果如趙良預料的那樣,就在公孫鞅拒絕聽勸的五個月後,秦孝公離開了人世,而繼承王位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曾經故意觸犯新法的太子駟,也就是曆史上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登基,給舊貴族們帶來了複仇的希望。他們紛紛對秦惠文王說:“秦國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隻知道公孫鞅主持新法,卻不知道您是新王。公孫鞅的威望竟然超越了一國之君,這實在是件危險的事情,而且公孫鞅當年還差點治您的罪,還對您的老師施以重刑,您現在千萬不可放過他。”

在眾人的慫恿、煽動下,秦惠文王的舊仇新恨全麵爆發了。他怒火衝天,當即命令官吏去逮捕公孫鞅。有人將消息告知公孫鞅,他連夜逃出了秦國都城鹹陽。

在逃亡的過程中,公孫鞅甚至找不到旅店住宿,因為旅店主人並不知道他就是公孫鞅,振振有辭地告訴他說我們必須嚴格地執行商君定下的律法,如果讓沒有身份證明的旅客留宿,我們就要受連坐治罪。公孫鞅無奈,隻好住在荒郊野外。

後來,公孫鞅見秦國再無自己的容身之所,就打算逃到魏國避難,但是魏王拒絕接受他。沒有退路的公孫鞅隻好回到自己的封邑,破釜沉舟,準備武裝反抗秦惠文王。但是,經曆過變法培養的秦國軍隊,兵強馬壯,絕非公孫鞅的小小武裝隊伍可以抵抗的。

公元前338年,公孫鞅的武裝抵抗沒有堅持多久,就被秦軍逮捕,被秦惠文王處以最殘酷的刑罰——車裂,他的全家也未能幸免,統統被處以死刑。

然而,秦惠文王雖除掉了公孫鞅,卻並沒有廢除他的新法,仍沿用新法為自己的統治服務,一個“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的強大秦國繼續崛起在中國西部。

六、遠交近攻的謀略祖師:範雎

範雎(?—公元前255年),一作範且,字叔,戰國時魏人,出使齊國為魏中大夫須賈所誣,遭受磨難後入秦。他遊說秦昭王,驅逐專權的秦相魏冉,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封於應,稱為應侯。主張“遠交近攻”和“固幹削枝”,殲滅敵國主力,強化中央集權。公元前255年被株連,於是稱病歸相印,不久死去。範雎不僅是秦國曆史上智謀深遠的名相,也是我國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1義正詞嚴,慘遭橫禍

範雎早年家貧,雖欲周行天下,遊說諸侯,一展滿腹經綸,卻因囊空如洗,無以自資,空懷壯誌,一切都難以成行。他本欲事魏王,為魏國的富國強兵而建功立業,無奈無人引見,又沒有錢打通關節,隻好作罷。後來投到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等待時機,再謀出頭之日。

不久,魏王派遣須賈出使齊國,範雎以隨從舍人的身分一同前往。當初,齊滑王無道,燕國大將樂毅糾合四國,一同伐齊,魏國亦發兵助燕,聯軍氣勢洶洶,直逼齊都臨淄。後齊將田單打敗燕軍,齊國複興,齊襄王即位後,國勢日強,魏王擔心齊國報複,才命須賈至齊修好。齊襄王對魏使臣須賈很不客氣,責問魏國反複無常,並說先王之死,與魏有關,令人切齒腐心。須賈囁嚅而無言,不能應對。範雎見狀,從旁代為辯駁,嚴正地指出,齊滑王驕暴無厭,五國同仇,豈獨魏國?今大王光武蓋世,應思重振齊桓公齊威王之餘烈,如果斤斤計較齊滑王時的恩恩怨怨,但知責人而不知自反,恐怕又要重蹈齊滑王的覆轍了。齊襄王早就聽說範雎素有談天說地之能,安邦定國之誌,聽了他這一番不卑不亢、在情入理的雄辯,內心甚為敬重。當晚派人說於範雎,欲留他在齊,並以客卿相處。範雎義正詞嚴地推辭說:“臣與使者同出,而不與同入,不信無義,何以為人?”齊王益愛重之,特賜予他黃金十斤以及牛、酒諸物。範雎身在異國,肩負通使重命,豈敢擅自受用私饋之物,一再堅辭不納。須賈身為正使,遭遇冷落,而隨從卻受此優惠,心中很不是滋味。範雎如實以告後,須賈令他封還黃金而留下牛酒。範雎惟命是從,但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出使異國不為利祿所誘,一身正氣,高風亮節,卻會遭到小人的冷槍暗箭,以致於險些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