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木為信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在經過一場激烈的舌戰群臣後,秦孝公變法的決心已下,並且打算立即頒布實施新法。但公孫鞅深知“民無信不立”的道理,必須要先取得百姓的支持和理解,才可將變法貫徹執行。

因此,公孫鞅勸阻秦孝公不可操之過急,他說:“據我所知,過去多年來,秦國也曾經采取過一些改革措施,但都未能堅持執行。現在百姓對於頒布的新法必然不會相信。而若是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新法很難能貫徹執行。所以說,我們的當務之急,並非立即實行變法,而是讓百姓樹立對朝廷的信心和信任。”

秦孝公急忙問道:“那有什麼方法呢?”

公孫鞅早已胸有成竹,微微一笑回答說:“您不必擔心,我已經想到了一個好方法。”

第二天一早,有人發現在京都雍城(今陝西鳳翔縣)的南門前,立起了一根長約三丈的木杆,旁邊還有幾名士兵在看守。人們都覺得好奇,一傳十,十傳百的,全城的人都跑來看稀奇,還議論紛紛,都不知道這根木杆是做什麼用的。等到人群越聚越多,圍得裏三層外三層時,公孫鞅來到了此處,看守木杆的士兵趕緊行禮並喊道:“報告左庶長,木杆早已立好,請您宣布吧!”

百姓們一下都望向了公孫鞅,好奇地等待著。公孫鞅環顧左右,走到木杆前,大聲地宣布說:“如果有人能將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可獲賞黃金十兩!大夥都聽清了吧!”

人們一時搞不懂什麼意思,沒有人回答,有人在人群中悄聲議論道:“嗯?我沒聽錯吧?扛根木杆到北門就賞十兩黃金?”“可能這根木杆比看上去還要沉吧,我們根本扛不動?”“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啊?”

公孫鞅聽見了這些懷疑的議論聲,他清楚,這正是因為長期以來,朝廷的所作所為,令百姓對朝廷充滿不信任造成的。人們你看我,我看你,心裏不敢相信:隻是扛著這根木杆到北門就能拿到十兩黃金,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情?莫非是官府使的什麼計謀?看到人們遲疑不決,竟沒有一個人敢上前,公孫鞅又宣布道:“請大家聽好了,現在,要是有人將這根木杆從此處扛到北門,獎金將會是黃金五十兩。”人們一聽這話,立刻驚叫聲不斷,還有人咋舌長歎,不由得都大大動心了。

就在不少人還在猶豫觀望之時,隻見一個大漢從人群中擠出來,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說:“五十兩金燦燦的黃金,為什麼不要呢?既然沒有人敢來,那就我來做吧!”說完,就一用勁,把木杆扛在肩頭,轉身向北門走去。人群一下就像炸了鍋一樣,都跟在大漢身後,向北門跑去,想看看究竟是什麼結果。大漢把木杆送到北門,又在人群的簇擁下返回了南門。公孫鞅高興地親手把五十兩黃金遞到大漢手中,並表揚說:“因為你聽從了朝廷的命令,並且完成了這件事,這是你應得的獎賞。”

這件事一天之內就被傳遍了城裏城外,很快全秦國的百姓都知曉了,人們都說左庶長公孫鞅說話算話,他所頒布的命令絕不可違抗。緊接著,公孫鞅采取了一係列取信於民的措施,百姓對他和朝廷越來越信任。他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奏請秦孝公頒布新法。

變法所執行的措施,促進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但對奴隸製舊勢力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因此變法遭到了守舊派的極力反對和破壞。就連太子駟,也在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的唆使下,公開抗拒新法,並且以身試法。公孫鞅了解到太子身受老師的教唆,於是,他宣稱:“太子之所以觸犯新法,罪責都是在他的兩位老師身上,他們失職沒有教導好太子,所以要處罰老師。”

在征得秦孝公的批準後,公孫鞅“劓”(割掉鼻子)了公子虔,“黥”(臉上刺字)了公孫賈。為了進一步警戒那些反對變法的守舊派,公孫鞅還處死了對抗新法的貴族祝歡,還在渭水邊鎮壓了700多名破壞新法的平民,此外,將一大批所謂的“亂化之民”都遷到了偏遠蠻夷之地。在公孫鞅籠絡民心和高壓政策的雙重手段下,朝野上下再沒有人敢公開反對變法,新法得以順利地在整個秦國推廣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