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尋找明主,入秦重用

在魏國鬱鬱不得誌的公孫鞅,及時調整了方向,得以遇到明君秦孝公,兩人相見恨晚,從此攜手變法。公孫鞅在泰國力排眾議,堅決實施變法,他下達的政令法規深入人心,連婦女和孩子都能講得頭頭是道。秦國在商鞅的變法下迅速壯大了,從而改變了戰國時代的國際格局。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經過無數次戰爭與兼並,逐步確定了七個國家對峙的局勢,在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中間,最強大的是齊、楚。

公元前400年左右的秦國已經從昔日的春秋五霸之一,蛻化成衰敗而落後的小國家,不為別的國家所重視。但隨著秦國新國君秦孝公(贏渠梁)的即位,秦國的命運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這一切,皆歸功於慧眼識珠的秦孝公和勇於變法的政治家公孫鞅。

公孫鞅,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商鞅,他是衛國人,“少好刑名之學”。為了謀求發展,他投在魏國宰相公叔痤府上當了一名門客,職務是中庶子。公叔痤很欣賞他的才略和膽識,就想把他推薦給魏王,但沒想到,公叔痤卻在此時病倒了,並且病情越發嚴重,隻能臥床不起。魏惠王親自前來探視公叔痤,見其病勢危急,不禁黯然問道:“萬一你的病難以康複,那麼宰相一職有誰可以接替呢?”

公叔痤立即舉薦了公孫鞅,說:“公孫鞅年輕有為,其才能在我十倍之上,完全可以勝任宰相一職。若我死後,可請他接任宰相,輔佐國政,將來魏國的前途勢必不可估量。”

魏惠王聞言,覺得公叔痤一定是病糊塗了,怎麼給自己推薦一個年紀輕輕的人當宰相呢?他不好反駁重病的公叔痤,卻有些不悅地轉身對隨從說:“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公叔痤注意到了魏惠王的神情,心裏很清楚魏惠王對自己的推薦不以為然,於是吩咐眾人離開,隻餘下自己和魏惠王,他壓低聲音叮囑道:“大王,若您不願意任用公孫鞅,那就請您一定不要讓他離開魏國,最好處死他,以免他為別的國家效力,以致成為魏國之心腹大患。”

公叔痤出此計策,也實屬無奈,他不希望公孫鞅為別的國家服務,將來對魏國不利。但他的告誡並未能引起魏惠王的重視,雖然魏惠王點頭答應了,但那不過是敷衍公叔痤而已,並沒有當真。

魏王離開之後,公叔痤馬上找來了公孫鞅,把自己與魏王之間的談話內容和盤托出,並說:“魏王將來是不會重用你的,你還是趕緊逃走吧,以免被他殺死。我是為國家前途考慮,才請求他殺掉你!”

公孫鞅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不會逃走的,既然魏王不願意聽信您的推薦讓我做宰相,我想他也不會聽信您的話處死我的。”

聽了這話,公叔痤有些驚訝,但覺得公孫鞅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再不提及讓他逃走的事情。

不久,公叔痤病逝,果然不出公孫鞅的預料,魏惠王沒有讓他當魏國宰相,但也沒有將他處死。大臣魏昂深知公孫鞅的才能,也向魏惠王推薦,但魏惠王仍然不予接納。公孫鞅看出自己在魏惠王這裏無法得到重用,因而決定去別的國家,另擇明主,施展自己的才幹。

公元前361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了,當時,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都最落後的諸侯國,而且還屢遭魏國的入侵,搶走了河西一大片肥沃的土地。

秦孝公對秦國的處境非常焦慮,他決意奮發圖強,將秦國建設成為富強、實力雄厚的國家,恢複到300年前他祖先的霸業。他上任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詔告天下,廣納人才。他發布了誠懇的求賢令:“其他諸侯國都看不起我們秦國,這是我們的最大的恥辱!隻要是能夠幫助秦國強大的人,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別的國家的人,我都封他為官,給予豐厚的賞賜。”

正打算另投明君的公孫鞅聽說秦孝公求賢若渴,不覺有些動心。他先是分析了秦國的現狀:秦國雖然實力不濟,是個小國,可是秦孝公卻是一位有追求的可輔之君,長久下去,秦國必然大有發展。公孫鞅下定決心,離開魏國,去為秦孝公效力,為自己的遠大誌向找一個得以實現的地方。

公孫鞅立刻打點行裝,趕到了秦國。他先去拜訪了秦國大臣景監,在其引薦下,公孫鞅見到了秦孝公。但是一連見了三次,做了三次長談,公孫鞅才引起了秦孝公的興趣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