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兩國議和以後,夫差仍然迷戀女色,不理朝政;他大興土木,為西施修建了一座特別豪華的宮殿,又耗費了大批財力,造成了國庫空虛,與此同時,吳國連年遭受水旱災荒,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勾踐探得此消息後,又找範蠡進宮商議。範蠡說:“機會到了,大王可舉傾國之兵,一口氣滅掉吳國。”

公元前476年3月,越王命範蠡率右軍,文種率左軍,他自率中軍大張旗鼓地進攻吳國。臨出兵前,範蠡代表越王告示全軍將士:“父子二人當兵的,父回家。兄弟二人當兵的,兄回家。有父母無兄弟的獨生子,也回家。”這一舉措贏得了廣大將士的心:該回家的也不回家了。大家萬眾一心,士氣昂揚,不報國仇誓不回家!

越國大軍攻進吳國境內。夫差派兵倉促應戰,三戰三敗,傷亡慘重,被迫退守都城,被越軍圍得水泄不通。夫差沒有辦法,命伯嚭再次去越軍求和。伯嚭推病不去。夫差改派王孫駱去當求和使臣。王孫駱見到了越王說:“我國國君,從前在會稽山本來可以殺掉大王,滅掉你們國家的,但以仁義為重,允許了兩國的和議。如今希望大王投桃報李,準許我國的求和。我國會用大批的財帛美女作為報償。”

勾踐想起了夫差當初的不殺之恩,不覺就動了心,意欲準和。範蠡急忙勸諫說:“不可!不可!大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嚐膽,曆盡艱辛,才有今天。千萬不要學什麼婦人之仁,而功虧一簣呀!”勾踐聽了,就不許求和。

夫差求和不成,又眾叛親離,連自己最寵信的伯嚭都出城投降了,這仗實在沒法打了。夫差走投無路,不得已而拔劍自殺了。臨死前,他叫人用三層布帛遮蓋他的頭,說是死後沒有麵目去見大忠臣伍員。

5功成身退,經商致富

勾踐終於滅亡了吳國。他興高采烈地滿載著數不清的勝利品班師回國。他天天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遲遲不見封賞功臣,卻派人四處去尋找西施。有人回報說:“西施已死於亂軍之中。”有人悄悄回報說:“西施被王後沉江了,怕的是她又會來迷亂大王。”勾踐聽後,感到十分惋惜。

有一天,範蠡進宮找到勾踐,提出要功成身退,辭官做隱士。他說:“古書上講,主辱臣死,當年大王你遭了會稽山之辱,臣我沒有死,是想留下一條命來幫助報大王之仇。如今,吳國已滅了,夫差已死了,假如大王能夠赦免我當初的死罪的話,就請放我歸隱江湖去做一個閑雲野鶴一樣的自由人吧!”勾踐感到非常意外,就多方挽留。範蠡去誌已堅,不可改變。勾踐說:“範愛卿,你是寡人我滅吳複仇的第一號大功臣。今天,我正要大大地獎賞你的時候,為什麼要棄我而去呢?如果留下,我就與你共享榮華富貴,如果不留,我就要殺掉你的全家!何去何從,你再好好地考慮考慮吧!”

範蠡從容地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切全憑大王主宰。微臣我是定走無疑了!”

範蠡在一個晚上神秘地失蹤了。第二天,勾踐差人去探望,未找到人,就很不高興地對文種說:“範蠡還可以追得回來嗎?”文種說:“人各有誌,不能強留。根據臣對範大夫多年的了解,他認定的事情,就是10條牛也拉不回來的。他既然功成身退,不願當官,大王你就成全他的高風亮節吧!”勾踐為此感歎不已,就命人用黃金為範蠡塑了一尊像,立在朝堂,以作長久的紀念。

再說,文種於範蠡走後的當天,就收到了範蠡的一封親筆信。信中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越王的長相是長脖子,尖嘴巴,隻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你要不走,必然遭禍。”文種認為言過其實了。他相信越王決不會忘掉他這個功臣的。可是,事過不久,勾踐怕文種功高震主,以後產生叛亂之心,就找了個借口,逼他自殺了。文種臨死才後悔當初沒有聽從範蠡的忠告,落得個死不瞑目。

範蠡到底到哪裏去了呢?在他出走的夜晚,太湖上的艄公看到了一個絕色的美女,出現在他的船艙中。此美女就是天下聞名的,滅吳的另一個大功臣西施。

範蠡攜帶西施由太湖入東海去到齊國,改名為鴟夷子,做起了商人。他經營有方,薄利多銷,童叟無欺,很快就成了巨富。齊王聽說後,派專人拿著相印去請他做宰相。範蠡把家財散給了窮人,掛上相印,又到了陶地定居,自號陶朱公。他經商再次成了巨富。他還埋頭寫了一部《致富奇術》的書流傳天下。據說,這些成就的取得,還虧了他的好妻子、大美人西施的大力協助哩!

五、致力變法的政治謀略家:商鞅

公孫鞅(約前390~前338年),又名衛鞅,商鞅。春秋戰國時衛國(今河南境內)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先後任魏國中庶子、秦國左庶長、大良造。倡導法治強秦,後被誣謀反,車裂而死。後人稱其為戰國變法第一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