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關於陰陽與針灸(4)(2 / 3)

┣━━━━━╋━━━━━╋━━━━╋━━━━╋━━━━╋━━━━╋━━━━┫

┃ 原 ┃ 丘墟 ┃ 衝陽 ┃ 合穀 ┃ 腕骨 ┃ 京骨 ┃ 陽池 ┃

┣━━━━━╋━━━━━╋━━━━╋━━━━╋━━━━╋━━━━╋━━━━┫

┃經(火) ┃ 陽輔 ┃ 解溪 ┃ 陽溪 ┃ 陽穀 ┃ 昆侖 ┃ 支溝 ┃

┣━━━━━╋━━━━━╋━━━━╋━━━━╋━━━━╋━━━━╋━━━━┫

┃ 含(土) ┃ 陽陵泉 ┃ 三裏 ┃ 曲池 ┃ 小海 ┃ 委中 ┃ 天井 ┃

┗━━━━━┻━━━━━┻━━━━┻━━━━┻━━━━┻━━━━┻━━━━┛

二、頭上五行,中□兩旁各五穴

頭上五行,中□兩旁各五穴。

據《黃帝內經》“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裏載,人體的“穴位”,亦稱“氣穴”,有“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兩旁各五,凡十穴。”這裏說的所謂“頭上五行,行五”,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就是指: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疾病,盡管繁多複雜,各種各樣。但是,凡針灸,其熱病的五十九穴中,其頭上有五行,而每五穴,其中有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次傍兩行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立枕;又次傍兩行有臨位、目窗、正營、承靈、惱穴。以上五行,每行五穴,就是《黃帝內經》“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裏所說的“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所包括的內容。

據《黃帝內經》“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裏載:其人體的“穴位”亦稱“氣穴”,有“□兩旁各五,凡十穴。”這裏說的所謂“中□兩旁各五”,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就是指脊椎兩旁各五穴;“□”同“膂”,脊也。計“五髒”之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對“五髒”心、肝、脾、肺、腎之俞的“氣穴”(穴位),唐代著名的大醫學家王冰注釋雲:謂“五髒”之背俞也。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此五俞者,各俠脊相去同身之一寸半,並足太陽脈之會,刺可人同身寸三分。肝俞留六呼,餘並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俠脊數之則十穴也。

三、人體大椎上和目瞳子的穴位

據《黃帝內經》“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裏載:“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這裏說的所謂“大椎”,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則屬於針灸的穴位名(見《素問·空骨論》),屬督脈,位於第七椎棘突下間;主治外感熱病、瘧疾、咳嗽、氣喘、骨蒸、潮熱、項背強直及癲癇、貧血、精神病。這裏說的所謂“目瞳子、浮白二穴”,就是指瞳子髂在目銳眥外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針尖沿皮向後刺五分;浮白在耳後乳突後上方,當天衝與竅陰的弧形連線的中點,足太陽、少陽之會,針尖沿皮向下刺三至五分。

總之,所謂“大椎上兩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其內容意思就是指:大椎上兩旁各一穴,左右共二穴。瞳子髎、浮白左右共四穴。

四、二穴

《黃帝內經》“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裏載:“兩髀厭分中二穴;犢鼻二穴;耳中多所聞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

所謂“兩髀厭分中二穴”,就是指環跳二穴。那麼,這二穴在人體何部位呢?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的連線上,中三分之一與外三分之一的連接點。在患者側外屈股出之。足少陰、太陽之會,直刺二至三寸。灸五至十五壯,或艾條灸五至十分鍾。

所謂“犢鼻二穴”,就是指:髕骨下緣,髕韌帶之外側陷凹中,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尖略向後內側針刺五分至一寸。灸三壯,或艾條灸十分鍾。

所謂“耳中多所聞二穴”,其“多所聞”又名為“聽宮穴”,在耳屏前方,耳屏與下頷小頭後緣之間的凹陷處。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開口刺五分至八分。灸三壯,或艾條三至五分鍾。

所謂“眉本二穴”,就是指:攢竹穴,在眉頭陷中,足太陽脈氣發。刺一至二分,或針尖向下或向外治皮刺三至五分。

所謂“完骨二穴”,就是指:在乳突後下方凹陷中。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至五分。灸三至五壯,或艾條灸五至八分鍾。

《黃帝內經》“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裏載:“枕骨二穴,上關二穴,大迎二穴,下關二穴,天柱二穴。”

所謂“枕骨二穴”其“枕骨”,亦名曰為“竅陰”,在浮白穴下,乳突根部。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至五分,灸三壯,或艾條灸三至五分鍾。

所謂“上關二穴”,在顴弓上緣,下關穴直上,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直刺三分至五分。灸三壯,或艾條灸三至五分鍾。

所謂“大迎二穴”,在下頷角前一寸三分凹陷中,足陽明脈氣所發,避開動脈,直刺或斜刺三至五分。

所謂“下關二穴”,在顴弓與下頷切跡之間的凹陷中,閉口有孔,開口即閉。足陽明、少陽之會。刺五分至一寸。灸五壯或艾條灸五至十分鍾。

所謂“天柱二穴”,在中啞門傍開一寸三分,當斜方肌外緣之凹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五至八分。灸三五壯,或艾條灸五至八分鍾。

《黃帝內經》“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裏載:“曲牙二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元一委陽二穴,肩貞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