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是我國傳統的調味品,營養豐富,是一種複合體的調味品。
目前,我國各地以大豆釀製醬油的廠家很多,但也有用豆粕、麩皮等為原料生產的產品,質量也不錯。
目前醬油可按產品、質量等級、食用方法等來劃分。
(1)醬油以產品分類可分為“釀造醬油”和“配製醬油”兩種。釀造醬油就是采用傳統的發酵方法釀製的醬油;配製醬油則是以50%釀造醬油為基質,添加助鮮劑、甜味劑等配製而成。醬油以質量等級分類,有特級、一級、二級、三級,依次表示醬油質量的差別。
(2)醬油以食用方法分類可以分為“烹調醬油”和“餐桌醬油”,並在產品標簽上標明是用於“烹調炒菜”還是“佐餐涼拌”。烹調醬油主要用於烹調再加工,國家標準不規定其雜菌總數;而餐桌醬油是直接蘸食入口的,衛生要求很高,雜菌總數不得超過GB 2717—2003的規定。否則視為不合格產品。
(3)以發酵方式分醬油的製作工藝大體分為三種:高鹽稀態發酵法、低鹽固態發酵法、無鹽固態保溫發酵法,前兩種製作工藝用的較多,釀製的醬油色、味、形俱佳,蛋白質利用率可達75%~80%,一般為65%;而第三種工藝生產周期雖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醬油的風味較差,所以使用不多。
醬油是東方食品的主要調味品之一,也是我國大宗出口的調味品之一,對其質量的鑒別檢驗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醬油的質量標準
醬油的質量標準見GB 2717—2003。
1.醬油的理化指標
2.醬油的感官指標
醬油的感官指標主要包括色澤、香氣、滋味、含雜質等方麵。
良質醬油:呈紅褐色或棕褐色,鮮豔有光澤,不發烏;具有醬香或酯香氣味,無異味;滋味鮮美,鹹淡適口,味醇厚、柔和、稍甜,無苦、酸、澀等異味,無黴味;體態澄清,濃度適中,無沉澱,不混濁,無黴花,無浮膜。
次質醬油:呈暗黑色,無光澤;醬香或酯香氣味淡,含氮量低;無鮮味,醇味淡薄,有苦澀味等;有沉澱,混濁。
劣質醬油:色澤灰暗發烏、無光澤;無醬香味,有酸味、苦味,黴味;混濁,有沉澱、黴花、浮膜等。
二、醬油的感官檢驗
三、醬油摻假的鑒別檢驗
近年來發現有摻水、摻尿素的以摻假醬油銷售。這直接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一)醬油中摻水的鑒別檢驗
醬油中摻水可通過測定醬油中總固體或密度進行檢驗。
1.醬油中總固形物的測定
(1)原理一般醬油中水分約占65%,剩餘的35%就是固形物。用測總固形物的方法即可確認是摻水或者屬次品醬油。
(2)主要試劑石英砂或海沙。先用水洗石英砂或海沙上的泥土,至洗滌水不再混濁;用6mol/L HCl溶液煮沸0.5h後,用水衝洗至中性;用6mol/L NaOH溶液煮沸0.5h,用水衝洗至中性;再用蒸餾水充分洗淨後於105℃幹燥備用。
(3)檢驗方法在蒸發皿中裝入約1/2體積的處理過的石英砂或海沙,稱量,於100~105℃下烘幹至恒重(m1)。
向恒重的裝有石英砂的蒸發皿中精確加入10mL醬油樣品,稱量(m),將蒸發皿置於沸水浴上加熱至幹;擦幹水後,置於100~105℃的烘箱中烘幹2h;取出後置於幹燥器中冷卻後稱量。
重複幹燥,每隔0.5h稱量一次,直至恒重(m2)(連續兩次稱量,差值不大於0.005g)。
(4)計算
2.相對密度的測定(密度計法)
(1)原理醬油相對密度的正常值為1.14~1.25,如果低於1.1可視為摻水。
(2)主要儀器密度計。
(3)檢驗方法向250mL幹燥、潔淨的量筒中注入待檢醬油,於20℃用密度計測定其相對密度。
(二)醬油總酸度的測定
醬油中含有一係列的有機酸,如乙酸、乳酸、檸檬酸等,但其總量一般不超過2.5%,在此範圍內,品質較高的醬油總酸度也較大。酸度值如大於2.5%,可視為醬油已酸敗。
醬油的色澤較深,用指示劑滴定法難於確定終點。因此,常用pH計電位滴定法來測定。具體操作見“第十一章實驗十六”。
(三)摻入尿素醬油的鑒別檢驗
為了增加無鹽固形物的含量,有摻入尿素冒充優質醬油的現象。對此可采用二乙酰肟法檢驗。
1.原理
尿素在強酸性條件下與二乙酰肟共同加熱,反應生成紅色化合物。
2.檢驗方法
取醬油樣品5mL於試管中,加3~4滴二乙酰肟,混勻,再加入磷酸1~2mL混勻,置於水浴中煮沸,觀察顏色變化。如果呈紅色,則說明摻有尿素。
四、釀造醬油與化學醬油的鑒別檢驗
釀造醬油是以澱粉、蛋白質等為主要原料進行微生物發酵的,它不僅利用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而且利用菌體自溶的分解產物,所以醬油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天然的棕紅色素,還有維生素和構成香氣的酯類等成分。
化學醬油是在酸性條件下將植物蛋白質原料水解為氨基酸所得的,通常稱為氨基酸醬油。由於植物蛋白在酸水解過程中產生乙酰丙酸,因此乙酰丙酸是化學醬油特有的成分。也是鑒別檢驗化學醬油與釀造醬油的主要依據。
1.原理
在堿性條件下用乙醚抽提醬油樣品,待乙醚蒸發後加硫酸,使之呈酸性,再用乙醚提取,蒸發除去乙醚後溶解於水。乙酰丙酸與香草醛溶液接觸生成特有的藍綠色溶液,其變色程度與乙酰丙酸含量成正比。
2.檢驗方法
取醬油樣品50mL,加入1mol/L NaOH溶液,使之呈堿性,再以25mL乙醚分3次進行抽提。
收集乙醚於冷凝裝置內,蒸發乙醚後,向殘留物中加入1mol/L H2SO4溶液使之呈酸性,再以2mL乙醚分2次進行抽提。
蒸發乙醚後,向殘留物中加入2mL蒸餾水使之溶解,再加入0.5%香草醛溶液2mL。如果樣品溶液中有乙酰丙酸存在,香草醛溶液與殘留物的硫酸溶液的接觸麵就會出現特別的藍綠色,其顏色越深,說明乙酰丙酸的含量越高。
釀造醬油中如果加入5%左右的化學醬油,則在10min內會出現顏色;如果加入1%左右的化學醬油,則加入試劑24h後才會出現藍綠色。
五、釀造醬油與配製醬油的鑒別檢驗
配製醬油主要是指用醬色、食鹽水、味精及檸檬酸等物質混合而成的劣質醬油。
(一)配製醬油的感官鑒別檢驗
配製醬油的感官鑒別主要從色澤、香氣、滋味、含雜質量四個方麵進行。
1.色澤
醬油無光澤,暗發烏;從白瓷碗中倒出,碗壁沒有油色黏附。
檢驗方法:將少許醬油樣品倒於碗中,來回搖晃幾下。釀造醬油呈紅褐色或棕褐色,有光澤;因其富含氨基酸、糖和脂類物質,著色力強,在晃動中流動緩慢,並有較多的泡沫掛壁,即常說的“色咬碗”。配製的醬油顏色發黑,無光澤;在碗壁上流動較快,不易出現掛壁現象,泡沫很少,即“色不咬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