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食鹽質量的鑒別檢驗(1 / 2)

調味品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常用的主要有糖類、食鹽、味精、醬油、醬、食醋等。

我國是世界上應用調味品最早的國家之一,是多種香辛料,如花椒、茴香、陳皮、桂皮、甘草、砂仁等的故鄉,具有悠久的傳統釀造工藝。三千多年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努力開發和利用本國資源,生產了多種名牌醋、醬油、腐乳、麵醬等發酵調味品,開發出了許多粉末、顆粒、液體、膏狀、油狀的傳統名牌調味品,如四川的麻辣豆瓣醬、芝麻花椒粉,廣東的魚鹵、沙茶粉,江蘇的糟油等,還有許多民間風味小吃的調料配方,如內蒙古風味的烤羊肉串調料、山西的炒灌腸湯料、德州燒雞汁、中華紅燒肉汁、鮮辣蝦汁等。我國的菜肴烹調技術聞名世界,調味品的搭配別具一格、風味獨特、清香誘人,許多名菜都是輔之以多種調味料炒製而成的。現在又不斷從外國引進物種,逐漸豐富我國的調味品種類,使我國成為世界調味品的聚寶盆和天然調味料王國。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高品質、多樣化食品的需求日趨增長,不僅希望做出頗具風味的菜肴和高營養食品,而且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迫切希望能夠簡化調理手續從而節省時間,這就促進了調味品市場向營養型、係列化、複合型、方便化發展。所以,調味是一門內容非常豐富的學問。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調味品加工業發展十分迅速。開發高檔調味品,發展調味品加工業具有廣闊的前景。

調味品是人們長期以來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一種副食品,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調味品的質量和品種的選用尤為重要。最近幾年,在對農貿市場檢查中發現調味料中有摻假(雜)現象,如食醋中摻入遊離礦酸;生產醬油時添加醬色;醬油中兌水、摻尿素;配製化學醬油;用味精廢液生產味精醬油;味精、味素(粉)中摻入食鹽、石膏粉、醋酸鹽、磷酸鹽、碳酸鹽、硼酸鹽、蔗糖等雜物。這些假冒偽劣調味品混入市場,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現就調味品質量的鑒別檢驗以及其中摻假物的鑒別檢驗方法分別加以介紹。

食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調味品。據統計,從食鹽的生產和消費看,食鹽由土鹽、粗鹽走向精製鹽,正在發生著質的跨躍。食鹽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對食鹽進行鑒別檢驗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食鹽的感官檢驗

食鹽的感官檢驗主要包括色澤、氣味、滋味、形態等幾方麵。

①良質食鹽:色澤潔白,有光澤,呈透明或半透明狀;氣味、滋味具有正常純正的鹹味,無苦澀味,無異味;晶粒形態整齊,顆粒均勻,外形為細沙狀,堅硬光滑,水分含量極少,不結塊,用手抓捏有鬆散的感覺,能從手指縫流動,無返鹵吸潮現象,無雜質。

②劣質食鹽:色澤灰暗,白度差,呈黃褐色,透明性低;氣味、滋味有苦澀味,有異味;形態為晶體顆粒,顆粒較大,不均勻,一般濕度大,有結塊,有返鹵吸潮等異常現象,用手捏可成團狀;有雜質。非碘鹽和含有氯化鎂、氯化鉀等有毒物質的鹽顏色呈乳白色,不透明,色澤明顯灰暗,有的呈淡黃色甚至發紅或青黑色。有的假鹽還有刺激性氣味。

二、食鹽的質量標準

食鹽的質量標準包括感官指標和理化指標。

1.食鹽的感官指標

食鹽的感官指標:白色,味鹹,無可見的外來雜物,無苦味、澀味,無異物,無異臭。

2.食鹽的理化指標

三、食鹽與亞硝酸鹽的鑒別

亞硝酸鹽是亞硝酸的鹽類,如亞硝酸鈉(NaNO2),密度為2.168g/cm3,熔點為271℃,於320℃分解,易吸濕,溶於水,是一種高毒性化學物質,但其顏色、形狀、口感和食用鹽相似。一般成人食用0.3~0.5g即可中毒,食用量達到3g即可致人身亡。誤食亞硝酸鹽純品一般在10min左右發病,出現中毒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