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附二:對林金桐的采訪記(2)(2 / 3)

母親去世,從英國趕回來奔喪的林金桐飽含熱淚,一氣嗬成,寫下了一篇紀念母親的文章,其中一段寫道:“母親賢惠,知書識禮。恪守中華傳統美德,隨循江南風俗習慣。自持節儉,寬容待人。奉公婆父母以孝敬,待鄰裏親戚以友善,賜兒女晚輩以慈愛。家裏家外,有口皆碑,讚母親:惠及家人五代,情留親鄰八方。”喪事理畢,親友同事爭相傳讀這篇情真意切的《悼慈母》。

北郵學生在校門外為患癌症的同學募捐,騎自行車回家的林校長將錢夾的錢盡數捐獻。9701班齊新征同學患癌症住院,林校長親往醫院探視鼓勵、慷慨捐助。康複後的齊新征要畢業了,全班為他舉辦生日晚會,林校長答應參加,還準備了一份講演《生命之所以寶貴》。可惜後因去教育部開會,這篇講演成了未發表的講演。

作為大學的校長,林金桐非常重視給學生灌輸真善美的理念,他常常說:“怎樣使一個人成功,大學有責任。一個學校隻要有一半畢業生是成功的,10%是很成功的,1%是非常成功的,也就很不錯。但是在學校這個環境裏一定要講一些善良的東西。實際上學校是一種人文環境,專業學習是為他們提供本領,至於以後搞不搞專業誰也不知道,真善美才是受益一輩子的。”

葉培大先生談到自己心愛的弟子時,是那樣的親切,“他一直是把我當作長輩來對待,處處照顧我,我老講,林金桐要走的話,我糟了,我吃力了,有很多事情我都弄不了,要靠他來,特別我現在年齡大了,更加不行了,更加需要他。所以一聽說他要調到哪兒去,哎唷,糟了、糟了。他還好,出去8年後又回來了,回來以後就一直在這裏。”

今天,他主持的學校改革,雖然也是大刀闊斧、毫不手軟,但是卻沒讓一個人下崗,沒有一個人減少收入,他總是以發展的觀點,組織好學校各方麵工作,為他們創造出新的崗位,鼓勵教職工多勞動、高效率。

他敢管,是因為管得有理,因為管是為了學校好,為了大家好;他批評人,但不整人;他處罰人,目的是為了教育人。96年,一位教師上課遲到5分鍾,當係主任的林金桐當天處理:扣發該教師300元酬金,扣發主管教學副主任100元,自罰50元。公告一出,全係肅然。三年後,當這位教師被選拔出國留學時,林校長欣然批示“同意”。

在他的發動下、倡議下,學校成立了北郵教育基金會,50位教授和50名校友,每人捐款10000元,他把教授和校友們的慈善之心彙聚成一筆無價的財富,支持學校的發展。

“教育給我理性”

林金桐認為自己很幸運,有幸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我是在很好的老師、很好的學校的培養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他先後上過兩個小學,一個在丹陽,一個在上海;兩個中學,一個在楊浦區,一個在虹口區,都是很不錯的學校。尤其讓他懷戀的是複興中學。複興中學教授的不僅僅是文化知識,更注重素質教育。不少中學停課準備高考了,複興中學還在講授微積分、解析幾何;不少中學減少文體活動了,複興中學還在上音樂課、排練大合唱;不少中學瞄準高考升學率,複興中學高中學生每周開設勞動課,學習鉗工、車工。

在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下,林金桐不僅學習成績非常好,而且個人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更塑造了他自立、自強和奮發的堅強個性。在這裏,他獲得過全校象棋亞軍,乒乓球獲國家三級運動員,參加過《祖國萬歲》大合唱,指揮過學生隊列歌唱……高中三年,他涉獵了文學、哲學、藝術類書籍,看過很多話劇,聽了很多音樂會。多年後,他在一個工廠裏操作車床時表現的熟練讓那些師傅大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