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林金桐當選為全英中國學者學生聯誼會第四屆主席。他笑言之所以能當選可能是因為大家覺得他人比較好,不做害人的事,也不爭名奪利。在就職演講中,他非常鮮明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原則:“大家願意讓我當學聯主席,我就要按我的想法、判斷去做。學聯要遵守一條原則:要有利於祖國、有利於民族、有利於學聯每個成員、有利於中英友好。”
林金桐任北郵校長後,每年和學生進行兩次大範圍的麵對麵的懇談。懇談會上,他的真誠、真實以及他淵博的學識、幽默精彩的語言深深地吸引和打動著每一位年輕的北郵人,這一天簡直就成了北郵學子的節日。他說:“這是一個和他們交流的機會。我希望能用發達國家一些先進青年的意識來熏陶、培養學生。這是對社會、國家、學生有益的事情。”
他從推行改革的一開始就強調改革有利於學校的每一個人,符合大家的長遠利益。當係主任改革,當校長改革,他都有一句話“隊伍不散,收入不減”,他說這是從“福利經濟學”中學來的。無論做什麼他都忘不了教師的利益、學生的利益、職員的利益。因此北郵整個改革的推動平穩而高效。
說到“為而不爭”,他說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
北大畢業被分配到一所鄉村中學當老師,他沒有抱怨、更沒有自暴自棄,同樣幹得有聲有色;8年裏,他為窮鄉僻壤的鄉村培養了大學生,為鄉村中學裝上了電燈,方圓百十裏地,他第一次奏響了手風琴優美的旋律,他組織了鄉裏的第一支學生合唱隊,還組織過全縣的田徑運動會,訓練過縣青少年乒乓球代表隊。對他來說,生活似乎從來都是那樣的充實和快樂。
後來報考北大理論物理的研究生,成績雖好,但因名額有限,老師告訴他說北郵有個葉培大教授,搞光通信很有名的教授,希望你到他那裏去。就這樣從物理學科轉向了通信技術;到準備出國了,大家都爭著去美國、去加拿大,他收到的是去英國的通知,因為他的英語考試成績是最好的,朋友們甚至懷疑他是被人掉包了,他卻一聲不響申請了去英國的簽證,選擇了一位權威教授,踏踏實實地做研究。要回國了,他也曾謀求去深圳、上海發展,後來北郵希望他能回學校,他沒做太多考慮就回學校了;回學校原本隻想好好做個教授,沒想到卻是既做教授又做行政管理,一直做到校長,而且教授和校長做得同樣精彩。
幾十年來,他從來沒有為職稱、獎項、工資、獎金、提拔、出國、分房、子女謀職等等找過任何領導,走過任何門路,他說這是自己最為“心安理得”的事。
《道德經》中的“為而不爭”自然有它高深莫測的內涵,林金桐沒有展開他對這四個字的詮釋,隻是輕描淡寫地說“’為‘就是做事,’不爭‘就是不搞鬼。”大概我們隻有把形形色色爭而不為的世俗陋習同他的所作所為做比較才能真正了解他對“為而不爭”這四個字的深刻理解。
善良、理性、從容和責任
談到對個人的總結,林金桐提到8個字——善良、理性、從容和責任。“講得更確切點兒,是我的追求”。於是我們順著這條主線去追溯、去領悟、去體驗。
“家庭教我善良”
1946年1月,林金桐在江蘇丹陽出生,在他一歲半的時候,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家庭教育的責任隻能由母親一人承擔。母親善良,也能幹,在母親的精心撫育下,他們兄妹六人都上了大學,而且都是響當當的大學,北大、南大、中國藥科大學等,兄妹六人繼承了母親善良的秉性,相處也好,直到今天,他們雖然分布在祖國各地,聯係不多,但依舊還是那樣的親切、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