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附二:對林金桐的采訪記(1)(1 / 3)

林金桐:真情潤物激情揮灑

《華夏英才》采訪稿

文/於晉圖/華資料

采訪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是我近二十年新聞實踐中少有的激動。幾天裏,我一直被一種東西催促著、激動著、震撼著。我甚至在冥思苦想,尋尋覓覓,尋找著林金桐的治校“法力”。林金桐到底靠什麼使學生們敬他愛他,使教授們擁他護他,使朋友們服他從他,甚至作為“偶像”崇拜。最後,我終於找到了,找到了一代又一代北郵師生員工,在鑄造45年輝煌的曆程中提練凝結的八字校訓:“團結、勤奮、嚴謹、創新”,找到了人們對他令人嫉妒的讚譽:領袖氣質,學者風範;找到了林金桐的人格魅力和他對事業、對他人、對社會那種非同尋常的責任。他正是把這種神聖的永恒的責任,化作春風夏雨的真情和激情,滋潤著北郵的萬事萬物,開拓著北郵的改革與發展。

艱苦的環境沒有使他放棄責任,失去信心。

林金桐出生於江蘇丹陽,一歲半時失去了父親,江南秀山美水不僅給林金桐以靈氣和聰慧,更塑造了他自立、自強和奮發的堅強個性。正是這種個性促使他成為上海市複興中學的高材生,成為北大物理係同學中的佼佼者。即便是上山下鄉,來到河北一所農村中學當中學老師,而且一當就是8年,他也沒有因為條件艱苦而放棄責任,沒有因為落後而失去信心。這8年裏,他為窮鄉僻壤培養了大學生,為鄉村中學裝上了日光燈,方圓百十裏地,他奏響了第一架手風琴優美的旋律,他組織了鄉裏第一支學生合唱隊。這8年農村生活對林金桐認識中國是一次質的飛躍。或許正是這種飛躍,使他後來成為文革後第一批研究生,成為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的研究員,成為北郵的係主任、副校長、校長。

從1978年起,林金桐從事光通信研究,科研成果令同行刮目相看。留學英國8年時間,他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參加光纖激光器放大器的開拓發明研究,這項工作被公認為“通信技術的一場革命”。今天,全世界的海底和陸地新一代的光纖係統全部應用光纖放大器,林金桐因此榮獲英國電氣工程師協會最佳論文獎。他的幾篇論文多年來一直被科學家們作為參考文獻而引用。

回國後,林金桐作為項目總負責人,領導完成了國家八六三計劃重大項目“otdm光弧子通信關鍵技術研究”,使中國躋身於掌握此項技術的少數幾個國家行列。由於林金桐的傑出貢獻,從1995年起他被授予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他還是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客座教授。近年來,在美國、韓國、中國、挪威、日本等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先後7次作大會特邀報告。

林金桐在光電子研究領域的傑出成果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現在,他不僅是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高校工科電子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組副主任委員,而且還是中英論壇中國方麵核心成員。他曾經是旅英中國學者學生光電子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全英中國學者學生聯誼會第四屆主席。江澤民主席訪英,倫敦市長宴請,林金桐被特邀出席。

他用智慧、邏輯的語言以及平和的心態向大家滲透著自己關於大學的理念。

新千年之前的最後一個金秋,對走過45年輝煌曆程的北京郵電大學來說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果香四溢的北郵,鮮花、彩旗、掌聲、笑臉,似乎要與這世紀之交的金秋一比高下。坐在校慶45周年紀念大會主席台上的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神態依然那麼平靜而從容,他用那充滿思辨和感染力的講演,開啟著北郵曆史的大門,展示著北郵往昔的輝煌:“45年前,68名教職員工招收了第一屆785名本科生,在這塊本是農田和墳塋的土地上建設了第一幢校舍,開始了北郵的曆史……”

“一個月前,北郵的新生名冊上包括了122名博士後,654名碩士生,1641名本科生,1500名網上學員,200名高等職業專科生。外加分布在全國的工程碩士和函授本科、專科學生。那一天開學典禮,我站在主席台上,望著廣場上擠得滿滿的同學,不禁感慨萬千。北京郵電大學今年45周歲了,人氣興旺,正是她發達的標誌……”

沒有一位聽眾不會感受到校長對於學校的情真意切,沒有一位聽眾不被校長演講的激情所感動。是啊,45歲的北郵,以她接近百分之百的就業率,以她優秀的新生質量聞名全國乃至世界。

北郵的每一位院長、處長都熟知林金桐校長“四三二一”的管理思想,欽佩他們的校長如此言簡意賅地概括大學的管理:“四”就是大學的四項功能:培養人才,創造知識,轉化成果,交流學術。“三”是管理追求的三個目標:秩序、質量、效益。“二”是處理好兩類工作的關係:日常運行與開拓進取。“一”是工作的一個前提:辦學資金籌措。

就在建校45周年紀念會上的講演中,林金桐又一次展開他關於大學的理念。他說,辦學的規模要追求,辦學的質量更重要。最近10年,北郵發表的論文逐年增加,三大國際檢索排名不斷攀升,科研工作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