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循循善誘,他的親切真誠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了“沒有學生,哪來校長”絕不是套話,而是林金桐校長的肺腑之言。
隻要林金桐往台上一站,“精彩一刻”就開始了。常常是台上激情投入講,台下寂靜無聲聽,話落掌聲起,這種情景對見多識廣的大學生實屬難見。他知識淵博,講演中涉及到的文學、曆史、法律等知識常常令大學文科出身的年輕人自歎弗如。他說大學的每一次慶典,每一次集會,都是為校長設置的考場。校長往麥克風前一站,就是要交上一份考卷,這考官當然就是教師和學生。不認真準備就是不尊重參會的師生員工,浪費別人的時間。為此,每一次的演講,都是林金桐真情的流露,激情的揮灑,令人振奮,給人力量。
這場場入情入理、循序漸近的精彩講演,給師生、給北郵人點點滴滴地承傳著、張揚著、灌輸著為事業、為社會、為人類的那種神聖的責任。
他深深地愛護和關心著北郵的學生,潛移默化地導引他們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他對開學典禮上的新生常常賦予他們一種自豪感;對高年級的大學生傳達給他們一種緊迫感;對參加畢業典禮的大學生傳遞給他們一種使命感。在北郵bbs上有一個“校長信箱”,林金桐總是從繁忙的公務中擠出時間,仔細閱讀“校長信箱”中學生們提出的每一條意見和建議,並與他們進行平等、誠懇地交流。他在“校長真情,也想流露”一文中說:
在有標識和無標識狀態下保持行為一致,是修養。
不僅珍愛自己,而且珍愛別人,是教養。
有意見、有問題,心平氣和地解決,是涵養。
他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學生們如何做一個文明的北郵人。在北郵,你常常會聽到學生們說“北郵有這樣的校長,我們自豪”這樣發自內心的話語。
林金桐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校長,據說,他的圍棋水平是上段位的,兵乓球也打得非常好,曾是三級運動員。他對音樂和文學的理解讓人想起“專業”這兩個字。但是,這些興趣和愛好都被他割舍了。因為作為一校之長的他,的確沒有閑暇“老調重彈”。他的所有授課,都安排在晚上,白天正常上班。那些“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的精彩講演,全是周末和深夜時的傑作。
同是北大物理係同學的愛人唐其釧,一直深深地理解著他,支持著他。唐其釧曾放棄已經考取的讀研機會。對此,林金桐常感內疚。好在一雙兒女已成人成事,不會讓他分心。不過,中國名校的一校之長,就象催征的戰鼓,鏗鏘、激越,使林金桐很難放緩腳步,因為他的麵前是鐫刻在豐碑上的神聖。
鮮花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大地知道你心中每一個角落。從昨天到今天我們走過的是一條發展的道路,從今天到明天,我們要做的是這條道路的發展。
北郵校長林金桐: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高科通信采訪稿)
胡煒
當我第一次在北郵的網站上看到林金桐校長的簡曆時,便立即產生了要采訪他的衝動,主要是緣於他的經曆:1969年北京大學物理係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北的一所鄉村中學當了8年的中學老師;1978年,32歲的他考到北郵,成為恢複研究生招生製度後葉培大先生的第一批學生,在北郵學習和工作了7年;1985年,在北郵做了4年講師的他來到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跟隨國際著名的光通信權威甘柏林教授攻讀博士,並先後在該校和倫敦大學英皇學院從事研究工作8年;1993年,他再度回到北郵,從係裏的副主任到校長,一轉眼又是一個8年。這4個七、八年該蘊涵著多少人生的感悟和真諦。
然後,在北郵網站的“校長演講”欄目裏,我認真拜讀了他的每一篇演講稿後,更是為他的真誠、激情、深刻和淵博所折服、所打動。
於是在做北郵校慶專題采訪的時候,我就已經和林校長約好,希望能有機會做他個人的專訪,從那時起我便不斷的在想,應該給這篇即將進行的采訪定一個什麼樣的題目,才能比較準確或貼切的概括出他的個性和風采呢?我想到了8個字:激情飛躍,揮灑人生。但是當我真正走近他的時候,感受到的卻又是他另外的一麵。
采訪是在一個星期天的上午進行的,就在他的辦公室裏,季節正值北京的深秋。
人生信條: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對於人生,我最喜歡老子《道德經》裏的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他做人的準則,也是他人生的寫照。他家裏沒有掛別的字畫,隻掛了這一副字,是他請一位書法家朋友幫他寫的。他說;“我沒有把自己當聖人,隻是覺得應該這麼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