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發表的迎新詞
(1991年10月16日)
《全英學聯通訊》編者按:這是全英學聯主席林金桐博士在1991年全英學聯迎新晚會上未發表的迎新詞。1991年,英國,全英學聯迎新晚會,盛況空前。可惜場地窄促,會堂爆滿。英國的火警安全員堅持將四周站立的百餘人“請”出場外。為了彌補耽誤的半小時,學聯主席省去了自己的歡迎詞。現征得本人同意,將這篇迎新詞獻給今年新來的朋友們。
靜靜的泰晤士河,曾經孕育了象狄更斯、莎士比亞這樣偉大的文學家和羅素這樣著名的哲學家。工業革命的故鄉曾經造就了象牛頓、法拉第這樣天才的科學家和斯蒂文森、瓦特這樣卓越的發明家。多少年來,大不列顛以她的學術和科技成就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外來學者學生。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人物,象華羅庚、老舍、費孝通、王大珩等,都曾在這裏留下過創業的足跡。如今,改革開放的春風把四千名神州學子送來英倫三島;信息時代的使命感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使我們凝聚成一個全英學聯;友好合作的中英關係又讓我們今年迎來五百名新會員。請允許我代表全英學聯執委會、總部和全體老會員熱烈歡迎你們,並且衷心祝願你們學習順利、事業輝煌、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感謝來自中國使館、英國文化委員會和帝國理工校方的貴賓,你們的光臨為晚會添彩增輝;
感謝留學倫敦的民族音樂家、舞蹈家為我們準備了一台精彩的演出;
感謝bbc要把我們的晚會攝入“世界的旋律”電視節目;
感謝帝國理工學聯會參加籌備晚會,使我們新友故交今晚能夠歡聚一堂。
讓我們盡情歡樂,在這個難得的、難忘的夜晚。
謝謝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訪新任全英學聯主席林金桐博士
《全英學聯通訊》編者按: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林金桐博士當選為全英學聯主席。本刊編輯在他走馬上任之時采訪了他。
編:第四屆全英學聯執行委員會選舉你擔任主席,祝賀你了。
林:謝謝。全英學聯擁有幾千名碩士、博士、學者、教授,“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能為這樣一個聯誼會效力,感到很榮幸,同時也感到很有壓力。你也知道,這個“高官”並無厚祿,吃力還不一定討好。
編:英國教授給你“厚祿”,中國留學生給你“高官”。
林:確實這樣,拿英國人的錢,想的是中國人的事。陸遊的兩句詩“萬裏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用來描寫留英多年的學生、學者的心境是挺合適的。而我敢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一直都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要不然,哪裏還有我們五十六個地方學聯組織,哪裏還有五個地區選舉出來的十一名執委呢?
編:這次新任的十一名執委有什麼特點,能否介紹一下?
林:最大的特點是代表性好。年齡從27到46歲;性別,兩位女性,九位男性;民族,一名少數民族,十名漢族;身份,博士生、博士後、進修生全有,。他們各自的簡曆將在全英學聯通訊上介紹。五個地區既無協商,也無調整,選出有廣泛代表性的執委,看來“此乃天意”啊!
編:這兩年中國留學生的海外組織,成了政治上的敏感點,在這方麵,你們全英學聯有什麼看法?
林:全英學聯是在英國注冊的開放的、獨立的群眾組織,它不是一個政治團體,也不具備從事政治活動的功能。絕大多數當選的執委都是受擁護的基層學聯幹部。他們勤勤懇懇,不取報酬為留學生服務。如果一定要歸納我們執委會的傾向,我想可以用《道德經》裏的兩句話,叫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我們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有利於我們的會員,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中華民族,有利於中英友好。我們做事,也不是為了與哪一個團體,哪一個政治派別去爭什麼,更不是與使館教育處去爭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