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五章 朝會(2 / 2)

然後糧食多了還不是問題,國儲糧站搞的差異化銷售政策又叫人看得很迷惑,所謂的進口日本大米賣得比新糧貴很多,結果各地賣得卻很火爆,而往年陳糧按著新糧打九折甚至八折銷售,結果購買者卻是寥寥無幾,以至於最後不得不按照過期糧處理,隻能全都加工成飼料來銷售。

結果這飼料的銷售卻又出奇的火爆,不少百姓甚至拿出新糧來換飼料,民間的畜牧養殖熱情也是一發不可收拾。

還有就是監國王一手推動的節日經濟,經過實測下來也發現效果非常的明顯,按照女王陛下傳授的經濟數值統計法來估測,新設的節日果然能夠在紙麵數據上提升相當多的經濟參數,而街麵上也的確因為新設的節日而更為繁榮,這些都是房玄齡他們無法用他們的常識來理解的。

不過,雖然無法理解,但房玄齡他們覺得既然根據實踐得知這麼做是對的,以後自然跟著照做也就是。

再來,就說這托管區的事情,之前鳳朝施行的是實控區和托管區分開管理,原因什麼的這裏就不多說了。

如今既然國朝已然建政,那麼逐步將托管區轉化為實控區這事肯定是要提上日程的,而如今相對於國務院而言托管區域的民有私田報備推進情況卻是很不樂觀,之前的實控區由於很多地主大戶當時還搞不清楚新朝的路數,因此在默許和慫恿之下,他們倒是大著膽子想方設法虛報乃至詐報了大量的土地數目,結果當新朝的農業法一經實施,搞什麼私田種植主糧免稅,種植經濟作物則課重稅,甚至拋荒更要重罰之後,一個個也才知道自己上了賊船。

說實話,雖然種糧曆來是許多地主們的首選,但真要一個擁有大量田地的地主別得不幹就光種糧食的話,他隻怕也活不起的。

因此,當這個報備製度正式在托管區推廣以後,幾乎所有的地主都變得小心翼翼,別說什麼虛報和詐報土地了,甚至有一些腦子聰明的地主反倒還給當地的官吏送禮,然後把一些品質較差的旱地和較為貧瘠的差田給報成無主的荒地,好甩掉包袱。

結果就是各地上報的私田越來越少,公田倒是越來越多,這反是讓國務院上下都頭疼起來,因為你要將公田恢複生產,就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手對吧?

防采集,自動加載失敗,點擊手動加載,不支持閱讀模式!

禁止轉碼、禁止閱讀模式,下麵內容隱藏,請退出閱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