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農莊位於首都機場輔路朝陽區金盞鄉,是北京一家集生態農業與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品牌企業。蟹島園區占地麵積約200hm2。其中90%的土地為有機生態農業種養區,10%的土地為度假村服務區。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農莊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有機農業為依托,以有機食品為特色,以休閑度假為手段,大力發展生態產業,開創了“農遊合一”的循環發展模式,構建了一個生態結構比較完善的複合生態係統和綜合性農業產業化基地,並於2000年及2006年先後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係認證、ISO2000質量管理體係認證,是北京市及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蟹島的產業化模式是以生態農業為軸心,依據生物鏈原理,把園區中的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微生物工程、再生能源、水資源利用、農產品加工、銷售、餐飲住宿、旅遊會議等產業構建成為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資源的循環閉係統,實現了作物、動物、微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是一個環保、高效、和諧的經濟生態園區。
一、蟹島生態農業係統功能分析
蟹島生態農業不同於普通的觀光農業,在發展中始終堅持循環經濟的理念。循環經濟是社會持續發展最為先進的模式。它通過建設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消費子係統而形成,最終達到資源循環利用;能源優化利用,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汙染源頭防止的目的。
在生產過程中,循環經濟觀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並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同時,在生產中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和農家肥等,使生產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態循環之上,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學、完善的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生態體係。
蟹島農業生態係統以其自然地域範圍為係統邊界,包括農田亞係統、養殖業亞係統、沼氣池、汙水處理亞係統、旅遊食宿五個亞係統組成。這五大亞係統構成了蟹島生態農業係統物質循環利用的立體網絡結構。農田係統作為初級生產者分別為初級消費者(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和次級消費者(人)提供飼料和食物,消費者排出的廢物又通過分解者(沼氣發酵)的作用為農田提供有機肥料,同時獲得新的能源——沼氣。這樣的循環結構充分利用了生產者的植物性資源,提高了係統內部廢物的循環利用率,同時也加強了各亞係統之間的聯係,增強了係統的穩定性。
二、蟹島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模式
循環經濟以3R原則作為經濟活動的指導性原則,從生態農業、可再生能源建設和生態旅遊等角度出發,不僅在農業生產係統內部形成了物質循環綜合利用的模式,還建立起了農業生產與旅遊服務業之間相互依存的互動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模式,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
(一)以沼氣為紐帶的物質循環模式
在吸收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蟹島廣泛開展農業資源綜合利用,通過沼氣技術帶動糧食、蔬菜、果業、畜牧業、漁業等各產業的發展。
蟹島沼氣生產的原料來自於園區的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度假區人糞、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各種廢棄物在沼氣池中經過中溫發酵,產生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日產生量500m3,主要為旅遊度假區提供炊事燃料。沼液和沼渣則為種植業提供優良的有機肥和殺蟲、殺菌劑,其所富含的有機質、維生素及鈣、鋅、鐵等微量元素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時以農產品、秸稈等作為飼料發展養殖業和漁業,從而達到物質資源多級利用的目的。
沼肥的應用,改變了種植業能量投入的結構,有機能(主要是沼肥)投入占農田人工輔助能總投入的88.4%。能量投入以有機能投為主,表明係統的自給能力較強,穩定性高,具有較高的自我維持能力。
農田產出的經濟產品能(糧食、果蔬)占農田總輸出能的22.3%,非經濟產品能(飼料用糧、秸稈)約占80%,秸稈還田率28.6%。稻草、秸稈等主要用於畜禽和漁業的飼料,經過養殖業的增值,種植業大部分產品用於飼養家畜家禽或在堆肥後用於再生產,隻有少部分直接輸出到市場,這樣不僅對提高係統內能量物質循環水平有利,同時能量轉換,也增加了經濟效益。
沼氣的應用具有以下四個方麵的優點:
一是提供能源。沼氣替代了傳統燃煤及煤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2002年,公司投資150萬元在原有沼氣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座容積為500m3的沼氣池。2006年園區利用沼氣達到7.3萬m3。
二是改良土壤。沼液、沼渣作為溫室大棚的肥料,有助於土壤理化性質的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增長率目前為1.93%。
三是解決人畜糞便的汙染問題。園區內人畜糞便的日產生量為10m3,通過沼氣發酵對人畜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大程度的消除汙染。
四是提高農產品品質。沼液、沼渣是一種優良的有機肥料,施用於農田、菜地,不僅肥效突出,更具有殺蟲、殺菌作用,大大減少了作物生理病害的發生。防止了使用化肥帶來的汙染,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
蟹島通過垃圾、糞便處理產生的沼氣及沼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已得以顯現。使用沼氣作為度假區餐廳炊事燃料,每日可節省煤氣20罐,一年即可為度假區節省100萬元的能源支出。以蟹島現有耕作土地計算,每畝使用常規化肥的費用約為250元/年,而全部使用沼肥全年就可節省60餘萬元的支出。兩項累計,由於沼氣的使用,蟹島在能源費用及農資成本支出上每年可節省160餘萬元,而蟹島整座垃圾處理、沼氣生產設施的一次性投入僅為150萬元左右,設施使用一年即可收回投資,真正做到了“零成本”運行。
(二)種養結合的均衡發展模式
蟹島生態農莊根據生態學原理創造性地把稻和蟹互相促進的物種組合在一個係統內,使物質之間形成互惠互利關係,既可以增加糧食的產量,又有利於蟹的生長,達到共同增產,實現良性循環的目的。稻田養蟹,稻蟹二者存在著共生互利的關係。水稻可為蟹遮陽,稻田的雜草、浮萍、病蟲以及昆蟲是蟹的優質餌料;而蟹能疏鬆土壤和水稻根部,具有除草、滅蟲、保肥、造肥、中耕的作用,促進水稻的生長發育、達到水稻增產的效果。使每畝收益由原來的1100元提高到3600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