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生態農業產業化配套技術體係(2 / 2)

主要配套技術:草田輪作技術、家畜異地育肥技術、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少耕免耕覆蓋技術、高蛋白牧草種植管理技術等。

五、生態種植配套技術

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礎,運用先進的生態農業種植技術,通過“間套輪”、旱作節水、免耕覆蓋等技術的使用,進行糧食的高效生產、蔬菜的無公害種植,來實現有機食品和生態類食品的高效開發。

主要配套技術:無公害生產專用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生物防治技術、農藥汙染控製技術、高效農藥殘留降解技術等。

六、生態畜牧業生產配套技術

生態畜牧業是指在畜牧業全程生產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清潔生產工藝,達到生產優質、無汙染的農牧產品,實現飼料生產、養殖及生物環境控製、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環節實現清潔生產的過程。

主要配套技術:飼料及飼料清潔生產技術、固液分離技術、汙水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畜牧業糞便無害化堆肥技術、沼氣發酵技術。

七、生態漁業配套技術

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的使用,按照生態規律進行生產,促進區域的整體生態平衡及食物鏈網的合理構建,根據養殖生物的食性的不同,合理搭配養殖品種與數量,確保養殖種群的生物多樣性。

主要配套技術:網箱養殖技術、魚類病害防治技術、飼料投喂技術、日常管理技術、捕撈技術等。

八、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配套技術

丘陵地貌是我國地質的主要形態,約占國土麵積的70%,由於此種區域地貌變化大、生態係統類型複雜、自然物種種類豐富,為發展農林、農牧和林牧產業提供了便利,以沼氣工程為紐帶,以太陽能為能源,形成生態係統和產業鏈的循環體係。

主要配套技術:種植園建設技術、適應性作物種植技術、多種作物選擇配套技術、水土流失防治技術、多元經濟管理技術等。

九、設施生態農業配套技術

設施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通過以有機肥對化肥的替代來實現無公害食品的生產,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的防治,以動、植物的和諧共生構建良性循環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主要配套技術:設施生態型土壤栽培技術、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生物昆蟲防治技術、土壤及環境滅菌技術等。

十、觀光生態農業配套技術

觀光生態農業模式以生態農業理論為基礎,以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以服務為主的農業經營形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態農業園、精品生態農業園、生態觀光園和生態農莊等。

主要配套技術:設施環境控製技術、保護地生產技術、營養液使用技術、轉基因技術、有機肥施用技術、節水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