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原理
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是指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科學地選擇構成生物鏈的組成部分,通過運用一定的科學技術合理安排生物鏈上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的過程,實現生物鏈各環節所產生的能源、資源、價值的最大化,以及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良好的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其生物鏈各環節所產生的物品包括兩部分:一是能夠被人們所利用的產品;二是作為下一環節的投入品。
評價一個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的好壞,隻要看該設計中生物鏈的各環節所產生的能源、資源被人類利用或者能夠被下一個環節所利用的價值有多大,或者從另一個方麵說隻要評價各環節所產生的不能被人類或者下一個環節所利用的物品的多少,這樣的物品數量越多說明該設計的合理性較差。
生態農業產業化的設計必須在同一區域內進行,不同區域由於各自的資源條件不同,同一設計理念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同區域之間的設計方法不具有可比性,同時也要求各地區在進行農業生態模式設計時,要從區域的資源條件、特點出發,構建最適合的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麵對的是農村生態經濟係統,因此,生態農業產業化運行模式實質上就是指某一給定的區域或經營單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經濟動態模型。它對外具有代表性,其代表了在一定的自然生態條件下,農業發展區域為實現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發展而提供的高效、生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並足以推廣的合理發展模式,通過其係統的可操控性,實現優化生產,迅速發展經濟,使當地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生態農業產業化體係構。
二、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分類
一般而言,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包括主體模式設計和微觀模式設計。
主體模式設計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依據,以資源充分、高效、合理、可持續利用為發展原則,建立適於當地自然條件、經濟狀況和技術水平的生態農業建設途徑,是一種良性循環的宏觀農業生產體係。
微觀模式設計是一個小型完整的農業經濟實體,包括各種養殖戶、桑基魚塘等都屬於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微觀模式,它可以在小的農業水平上形成生產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在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多是建立在微觀層麵上,因此,微觀模式設計方法的研究是我國農業產業化設計的重點。
三、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體係設計
針對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依照生態設計的原則,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應是一個全程控製的綠色體係。依據不同的生產標準,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可區分為安全食品生產管理設計、綠色食品生產管理設計和有機食品生產管理設計。生態農業與安全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開發相聯係,在中國,形成漸進發展的金字塔結構。與生態係統組成的營養級結構類比,在生態農業產業化設計中,生態農業生產位於係統初級階層,相當於生態係統的初級生產者;以此為基礎,生態農產品加工通過龍頭企業加工增值,可以認為是係統的次級生產者;而生態商業銷售結合消費使產品價值得到最終的實現,可以認為是生態農業產業化係統的分解者;生態觀光旅遊直接在生態農業基礎上發展,是生態農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擴大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功能,可以認為是生態農業產業化係統的發展與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