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市場營銷調查內容(1 / 3)

知識目標

1.了解宏觀環境包括的因素;

2.掌握每一個宏觀環境因素需要調查的內容;

3.了解微觀環境包括的因素;

4.掌握每一個微觀環境因素需要調查的內容;

5.掌握每一個營銷組合因素需要調查的內容。

能力目標

1.能夠針對某一調查內容,分析這個內容對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作用;

2.能夠根據某一調查課題,確定需要調查的內容;

3.能夠根據確定的調查內容,分析可以收集到的信息。

我們通常所說的企業包括生產資料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和生活資料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生活資料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更應該重視市場營銷調查。以下是生活資料生產、銷售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應該調查的內容。

第一節宏觀環境因素調查

宏觀環境包括人口環境、經濟環境、政治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科技環境、自然資源環境等因素。這些宏觀環境因素可以為企業營銷活動提供市場機會,也能夠造成環境威脅。這些宏觀環境因素企業無法控製,隻能主動適應和利用。適應和利用環境,就是認識、分析和掌握環境發展變化的規律,不斷調整企業的營銷戰略和策略。企業要想更好地適應和利用宏觀營銷環境,必須對其進行調查。

一、人口環境調查

人口環境包括人口的數量、人口分布、人口結構等因素。人口分布包括人口的城鄉分布與地域分布兩方麵。人口結構包括性別結構、年齡結構、教育結構、家庭結構、收入結構、職業結構、階層結構和民族結構等多項內容。

人口環境對市場營銷活動的影響表現:人口數量不同,市場需求量和市場規模不同;人口分布不同,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不同;人口結構不同,消費需求、購買習慣和購買方式不同。

對人口環境的因素進行調查,有利於企業選擇準確的目標市場和采取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

二、經濟環境調查

經濟環境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和經濟特征等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是指發達國家或地區和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程度。經濟結構包括生存經濟結構、原材料或能源輸出經濟結構、新興工業化經濟結構和發達工業經濟結構等幾種。經濟特征是指人口、消費者收入、消費者支出模式、消費結構、消費者儲蓄、消費者信貸、基礎設施、自然條件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經濟特征中的各個因素應該是企業重點調查的內容。

消費者收入,是指消費者的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和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消費者支出模式,是指購買食物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消費結構,是指各種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關係。消費者儲蓄,是指消費者在一定的動機支配下實現儲蓄的過程。消費者信貸,是指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的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貸款的一種消費方式。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係統,主要包括交通、電力、通信、教育、醫療、文化等內容。自然條件,是指自然資源、交通、氣候等內容。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發展程度的數量指標,整體評價體係主要包括城市人口比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市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等要素。

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營銷中,調查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幫助企業選定目標市場;調查經濟結構可以使企業了解市場商品供給與需求狀況,進而確定準確的目標市場;調查經濟特征可以使企業判斷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市場規模、發展潛力、需求結構與特點等情況,幫助企業選定目標市場、製定正確營銷策略。

三、政治、法律環境調查

政治環境包括國內的政治環境和國外的政治環境。國內政治環境,是指黨和政府製訂的方針政策以及由此產生的各項規定、決定、條例等。國外政治環境,是指目標市場國的政體、立法、行政、政黨製度等以及由此產生的稅收政策、價格管製、進口限製、外彙管製等。

法律環境也應該分為國內法律環境和國外法律環境。國內法律環境,是指國家或地方政府所頒布的一係列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企業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廣告法、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國外法律環境,是指國外的法律製度和有關的國際法規、慣例和準則。

政治環境引導著企業營銷活動的方向,法律環境規範著企業營銷活動的行為。企業要有針對性地調查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的有關因素,明確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什麼可嚐試做,使企業的營銷活動順利地健康發展。

四、社會文化環境調查

不同的民族地區或國家,有各自不同的適應其生存環境的社會生活準則和生活方式,這種社會生活準則和生活方式總稱為社會文化環境。它主要由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審美觀念、社會時尚等內容構成。

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及其變化,都會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如人們的價值觀念不同,消費需求、購買行為不同等。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時要重視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及其變化的調查,這有利用於選擇正確的目標市場、采取正確的營銷策略。

五、技術環境調查

科學技術是企業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符合人們需要的物品的基本手段,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影響非常明顯。

科技的發展使舊的行業遭到衝擊甚至淘汰,新興產業迅速成長;科技的發展使新產品不斷湧現,產品壽命周期明顯縮短;科技的發展還使消費領域發生了一係列的變革,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結構。

企業要應付日益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鞏固原有市場、搶占新市場,必須對技術環境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與自己產品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速度;新產品的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國內外新產品的發展情況等。

第二節微觀環境因素調查

微觀營銷環境是直接製約和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力量和因素,包括企業本身、企業的供應商、營銷中間商、顧客、競爭對手、社會公眾等。調查、分析微觀營銷環境,有利於更好地協調企業與這些環境因素的關係,促進企業營銷目標的實現。

一、供應商調查

供應商是指向企業及其競爭者提供生產產品所需資源的企業或個人。供應商所提供的資源主要包括原材料、輔助材料、設備、能源、資金等。供應商供貨的及時性和穩定性、供貨的價格變化、供貨的質量水平等都直接影響企業的營銷活動,因此,企業必須對供應商進行調查。

供應商調查可以分為資源市場調查、供應商初步調查、供應商深入調查三種。通過調查,既能夠使企業了解、掌握整個資源市場的情況,也能夠幫助企業選擇最佳的供應商。

資源市場調查內容為:資源市場究竟有多大範圍,有多少資源,多少需求量,是賣方市場還是買方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還是壟斷市場;資源市場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質量水平、價格水平、需求情況及競爭性質等。

供應商初步調查內容為:了解供應商的名稱、地址、生產能力如何,技術水平如何,管理水平如何,企業的信用度如何,能提供什麼產品,能提供多少,價格如何,質量如何,技術水平如市場份額有多大,運輸進貨條件如何。

供應商深入調查內容為:深入到供應商企業的生產線、各個生產工藝、質量檢驗環節甚至管理部門,對現有的設備工藝、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等進行考察。

二、中間商調查

營銷中間商包括中間商、實體分配機構、營銷服務機構和財務中介機構等組織。中間商指代理中間商和經銷中間商,協助企業尋找顧客或直接與顧客交易。中間商與目標顧客直接打交道,它的銷售效率、服務質量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產品銷售。因此,企業必須重點對中間商進行調查,以選擇合適的中間商。

企業對中間商的調查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中間商的市場範圍,中間商銷售的產品種類,中間商的地理位置,中間商渠道網絡的規模,中間商對網絡的控製能力和管理能力,中間商在同行業中的聲譽,中間商的綜合服務能力,中間商的財務狀況,中間商的合作誠意,中間商的促銷政策和技術,中間商的內部管理製度,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業務能力,中間商與當地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的溝通能力等。

三、消費者調查

顧客是企業服務的對象,也就是說顧客是企業的目標市場。按照購買目的分類,企業的顧客市場可以分為消費者市場、中間商市場、政府集團市場和非營利組織市場等。消費者個人和家庭構成的消費者市場是企業需要重點調查的市場。

(一)消費者需要調查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對消費者而言,其消費需求也可分成五個層次。每個層次的需求就形成相應的五個產品市場,即生活必需品市場、保健用品市場、社交產品市場、享受類產品市場和發展類產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