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阿凡提:騎著毛驢的智者(2 / 3)

1938年,奧格威移民到了美國,進入了蓋洛普公司,從事民意調查,以後的三年時間裏,他在世界各地從事好萊塢客戶的調查活動。就是在蓋洛普,他學習到了嚴謹的研究方法以及對事實的追求,這些也對奧格威的思想有很大的改變,並且成為了他日後的生活準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奧格威在英國駐美使館擔任二等秘書。

戰爭結束之後,奧格威全家來到了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縣,在阿米什人那裏他們過上了農民生活。在幾年的農耕生活中,奧格威意識到,務農對他來說不是一項很好的職業,一方麵,他沒有強健的體魄,另一方麵,他也無法承受農業活動的煩瑣和乏味。常常因為一些農活而憂心不已。經過思考,他決定仿效他的祖父,進入廣告行業。於是,他離開了阿米什人去了紐約,成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

廣告教皇

事實上,創立奧美廣告公司時,奧格威已經38歲了,而他當時對廣告市場的了解幾乎為零,甚至連一篇廣告文案都沒有寫過,原始資金也僅僅隻有5000美金。但就是這樣,他還是利用各個方麵的一些幫助,在麥迪遜大道建立了奧美廣告公司。在公司成立的時候,他曾經發布了這樣的一個招聘啟事:

本公司剛剛成立,為生存而戰,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裏,我們需要常常加班,但卻要忍受低於平均的薪水。本公司更歡迎生機勃勃的年輕人,拒絕阿諛奉承之徒;公司歡迎聰明、有教養的人。公司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全體員工的努力,而不決定於其他。雖然現在公司剛剛起步,但我有信心在1960年前,我們的公司將會是一家大公司。

在奧格威成名之後,一位記者在一次訪問中問他,如何能夠從廣告行業中激烈競爭的市場裏脫穎而出,他微笑著說:“其實原因也很單純,就是足夠的關注。剛開始的時候,我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年人,不會得到任何關注,我絞盡腦汁去思考辦法。後來終於意識到,我可以通過在公眾麵前的主動展示來獲得關注度。所以,我常常在麥迪遜大道上去主動地發表一些針砭時弊的演講,通過一些辛辣的語言來引起很大的反響。接下來,我又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影響力更大,所以我就在報紙上麵嚐試公布我們公司的經營狀況,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再到後來,我思考我可以主動出擊,去尋找客戶,所以我們就利用郵件等方式,將我們的信息發給行業中的潛在客戶。結果,這些行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那麼在那個時候,他們公司究竟接觸了一些什麼客戶呢?他們曾經幫助玩具廠、專利印刷廠去做廣告策劃,他們花費了很多的精力來對目標客戶的產品做市場調查,從而拿出更加切實可行的廣告方案以獲得認同。

要是請奧格威的朋友或者同事用一個詞來描述奧格威的特點,那麼一定是“工作狂”這個詞。他每天總是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周末也常常是在公司度過,休息的時間非常少。他曾經自嘲:“要是一定要讓我自己為自己找個缺點的話,那就是我常常一不小心就弄出了一堆的廣告企劃。”也正是因為奧格威這樣的辛苦工作,才能使得奧美產生了那麼多經典的廣告方案。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當屬“戴著眼罩的模特”。

有一天,奧格威去攝影棚的時候,他一邊走路,一邊在思考他手中的一個廣告方案,雖然已經修改了十幾遍,但還是沒有達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效果,總是覺得少了一些什麼感覺。忽然,一輛衝出的汽車讓他獲得了靈感,他追逐著汽車,興奮地大喊著,然後他買了一個僅僅1.5美金的眼罩,進入了攝影棚。之後,他要求模特戴著眼罩來拍攝。這個廣告後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從而也讓海撒威襯衫在創辦115年之後為世人熟知。但沒有人知道的是,這個方案在提出的最初階段曾被多次否決。也沒有人知道,這個廣告的預算當初僅僅隻有3萬美元。

就是因為奧格威這些獨特的理念、銳利的眼光、勤勉的作風,帶領著公司逐步壯大。到現在,這個算是大器晚成的人已經成為廣告業的泰鬥級別人物。奧美廣告公司目前在100多個國家開設三百多個辦事機構,員工超過一萬名,為很多世界知名的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品牌和傳播服務。我們在奧美的客戶名單中,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殼牌、強生、福特、IBM、旁氏、柯達、美國政府、法國政府、英國政府……

鼓勵創意,拒絕平庸

奧格威有一次要求公司的員工提交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作品給他,他看過之後,勃然大怒。因為這些廣告雖然有很多的優點,比如定位、承諾等,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創意。而奧格威認為:“廣告沒有創意,就如同航行在夜晚的船隻,得不到關注。”他最看重的廣告特質,就是創意。如果一個員工推出的廣告缺乏創意,奧格威可能首先就會給予否決。因為,奧格威需要的是有創意,有質量的作品。

奧格威很擅長營造積極向上的公司文化,倡導自由、創新的工作氛圍。他給部門主管的要求就是,讓員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拒絕墨守成規。他常常鼓勵員工:“我們是毫無拘束的企業家,我們隨時準備開始我們的冒險。”

讓·亨利·迪南:簡單的理想

紅十字會創始人

人類世界的發展伴隨著各種戰爭的變化,但其實也隻是從原始社會的石頭木棒的爭鬥,變成了現代槍炮機器之間的搏殺。

戰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讓很多的理想主義者不忍目睹。亨利·迪南就是一個見證過很多戰爭的人,但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並沒有僅僅是主觀地希望戰爭能夠遠離世界,他認同現實,並盡自己的努力呼籲讓更多的人來為戰爭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在他的墓誌銘上,卻隻有一行簡單的文字:“紅十字會創始人。”目睹了戰爭帶來的恐怖災難,很多抱有美好理想的人加入到紅十字會發展的行列。

命運的轉變

1828年5月8日,讓·亨利·迪南在日內瓦出生,他是家中的長子,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這樣的家庭環境對他的影響非常大。見慣了父親常常幫助孤兒以及犯人的善行,以及母親屢屢救助病人的義舉,迪南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擁有愛心的虔誠的基督徒。18歲那年,他加入了日內瓦的一個社會慈善機構,從這時開始,他踏上了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1859年,30歲的迪南風華正茂,自己作為一個很成功的商人,帶領著一個大型公司,在法屬阿爾及利亞從事礦產資源的開采工作。基於對非洲市場的持續開拓,公司希望得到阿爾及利亞水資源利用的許可權,為了得到高層的支持,迪南作為公司董事長決定去拜見當時法國的皇帝——拿破侖三世。

但在那個時候,拿破侖三世沒有在巴黎,他去了意大利北部。當時,法國與撒丁王國聯軍正在與奧地利作戰。於是,迪南決定到拿破侖三世所在的法軍大本營——索爾弗裏諾去拜見拿破侖三世。當他到了索爾弗裏諾之後,剛好碰到拿破侖三世親自指揮的索爾弗裏諾戰役的收官階段。在這裏的所見所聞,完全改變了迪南的人生軌道。戰場上屍橫遍野,渴望生存的傷員用沾滿鮮血的手拉住迪南的褲管慘叫。在迪南看來,那些手仿佛是用來將他從花花世界中拉到現實中來的上帝之手。這些情形,讓迪南完全不記得此行的目的,他將拜見皇帝的事情置之腦後,連續三天他都在搶救傷員的工作中。

返回到日內瓦之後,迪南完全沒有了做生意的心思,他全心全意想到的都是他在戰場上的見聞和他心裏的不平靜。他根據這次曆程寫出了《索爾弗裏諾的追憶》一書。正是在這本書中,他詳細描述了在戰場上因缺乏有效治療而失去生命的傷員的悲慘狀況,並且他認為應當建立起一種製度,人道主義對待戰俘,在世界各國建立起一個常備救護組織,對戰爭中的傷員,不分種族、國籍、信仰,提供醫療的保障。他的書和主張迅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也很快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迅速在歐洲各地傳播,一些國王、元首,包括拿破侖三世都表達了對迪南主張的讚同。

1863年,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首次國際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大會邀請了歐洲所有的政府,草擬並製定了戰時對傷員和平民的援助草案。這個草案就構成了日後的《日內瓦公約》。此時的迪南還沒有認識到他的這些理念和概念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人生和命運,也讓世界得到了一定的改變。1864年,12個國家共同簽署了這份文件,這也是日後國際紅十字會成立的基礎以及首個日內瓦公約的形成基礎。

用心追求和平

事實上,迪南的人生經曆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裏程碑。他在人道主義事業上的巨大光環,並沒有讓他的人生立刻變得輝煌。就在他致力於對紅十字會的創辦,對人道主義事業的關注,以及在推廣一個類似世界圖書館項目的時候,他幾乎沒有將自己的精力分一點點給自己的公司,於是公司的狀況越來越糟,導致公司在1867年不得不宣告破產。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公司涉及了很多的人,包括他的很多朋友,因此公司的破產也讓他失去了在日內瓦所有的朋友。包括那些和他一起從事人道主義的朋友,也紛紛開始去搶奪本來屬於迪南的名譽和利益。1867年,迪南被擠出了紅十字會,被它自己親手創建的人道主義組織拋棄。隨後,他的母親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