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南移居到了巴黎,日子雖然依舊清貧,但是他仍然關注他的人道主義計劃和實施進展。1870年爆發了普法戰爭,他創建“共同救濟協會”,後來又陸續成立了“秩序和文明聯盟”。他又提出關於裁軍的思想,並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國際法庭來協調國際之間的衝突。
之後,他又為世界圖書館的籌備建立而努力,這個想法在很多後來的項目中得到了很好的實現。比如後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有這種世界圖書館的理念。在他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推廣和發展的過程中,卻導致他自己的個人狀況和收入越來越惡化,以至於他的朋友和熟人都常常躲避他。因為他在紅十字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很多國家的紅十字會都將他作為榮譽會員,但在紅十字會的發展中,官方卻屢屢忽視他的存在。紅十字運動正在不斷蔓延,而迪南卻隻能維持自己貧困的生活,堅持自己的理想。1908年,一個鄉村教師認識了他,並且告知世人,紅十字會最早的創辦人尚在人間。這個時候,離他生命的終結隻有兩年的時間。
1901年,迪南獲得了第一屆的諾貝爾和平獎,與他一同獲獎的是當年並肩作戰後來卻將他拋棄的昔日戰友。但是,他在最後的兩年裏,沒有使用獎金的一分錢,而是依然窮困潦倒直到死去。他把錢捐給了比他更需要救助的人和用來感謝曾經幫過他的人。1910年,迪南帶著抑鬱離開了這個他深深眷戀的世界。按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埋在了蘇黎世。沒有葬禮,沒有送葬的人,墓碑上甚至沒有更多的文字來講述他的生平,隻有一幅浮雕,上麵雕刻著一位跪在垂死者身旁的、給人帶來生命甘露的救護者。
理想後的現實
雖然當初迪南離開了瑞士,並且不願意再回到故鄉,但是瑞士卻依然因為迪南而受益。基於對迪南的崇高敬意,以及瑞士對於紅十字會所給予的支持,紅十字會決定用瑞士國旗相同圖案相反顏色的旗幟作為會旗,並且正式命名為“國際紅十字會”。
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確定每年的5月8日為“世界紅十字日”,這一天也是亨利·迪南先生的生日。
當今天的我們通過電視或者網絡,了解到戰爭新聞的時候,我們總是能夠看到紅十字會的標誌。那些迪南理想的實施者,他們將自己的生命甘露灑向世界各個需要他們的地方,雖然不能夠讓戰火熄滅,但卻能夠給因為戰爭而走在生死邊緣的生命,一些應有的關懷和生存的機會。
伯特蘭·羅素:我為何而生
第三代伯爵羅素,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數學邏輯的著作和理論的闡釋上有非凡的成就和名望。對人類之痛苦素有悲憫之心,隨年歲增長而愈甚。他對維護國際和平之努力,對此獲得榮譽和獎章,備受世界各地人們的敬愛。他最終於1970年安息,享年98歲。
在《我為何而生》一文中,羅素曾經這樣寫道:“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這三種單純而強烈的感情主宰著我的一生……我多麼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減輕人間的不幸,卻發現無能為力,並也因此受著煎熬。”羅素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和美好情感的一生,即使在他臨終前,他依然在為人類的和平與安寧而奔波,他用偉大的智慧和博愛的胸懷感動了無數的人,他的理論和精神至今依然激勵著我們為人類的幸福不斷奮進前行。
不可隨眾行惡
1872年5月18日,羅素生在一個英國輝格黨的貴族世家。他4歲時失去雙親,由祖母撫養。他的祖母在道德方麵對他的要求非常苛刻,她教導羅素精神上要無所畏懼,要敢於蔑視習俗,並將“不可隨眾行惡”題贈給羅素,這句話成為羅素一生的座右銘。
祖母並沒有讓他進入一般的貴族子弟公學接受教育,而是讓他在家接受保姆和家庭教師的教育。羅素在青少年時期先後對數學、曆史和文學產生濃厚興趣。11歲時,他的哥哥教給他歐氏幾何學,從此數學成為他一生的愛好。這個時期,他的叔叔給羅素講過一些科學知識,這使年幼的羅素很快發現科學和宗教是有矛盾的,在他17歲的時候,經過認真思考後放棄了基督教信仰。他在祖父的書房裏閱讀了大量的曆史和文學著作,這為他積累了豐厚的人文素養。
1894年,羅素在家人的反對聲中,與年長他5歲的美國姑娘阿露絲·波爾薩斯·史密斯結婚。婚後,他和妻子共同前往柏林研究經濟學和政治學。在此期間,他仔細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並與一些德國工人運動領袖來往,還參加當地的工人集會。羅素後來將這一時期的想法彙總在1896年出版的《德國的社會民主》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羅素積極投身反戰的事業當中。他雖然出身貴族,但是對帝國之間為了私利而發動戰爭深感厭惡,在他看來人世間有很多事,遠比帝國的存在有價值得多。而更讓羅素感到痛心的是,“一戰”的爆發讓他身邊很多朋友的麵孔開始變得猙獰和醜陋。他們有的是高談闊論、侃侃而談,但言語之間卻表達著對戰爭和殺戮的崇尚與興奮;還有的人身居高位,對戰爭帶來的災難沒有絲毫的同情之心,反倒是發起了國難財。這一切都讓羅素無法容忍,他始終難以理解,為什麼人們一定要用自我毀滅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那之後,羅素的哲學研究開始轉向了政治,他認為國家權力的過於集中,尤其是那些至高無上的權力卻隻掌握在極個別人的手中,是一切不幸的根源。
在“一戰”期間,羅素反對英國出兵參戰,並奔波於各種反戰運動中。羅素組織的反戰活動引起了執政者的不滿,因此遭到罰款的處罰,之後又因為一篇文章而鋃鐺入獄,隨即被迫辭去了劍橋的工作,在他離開劍橋時幾乎是淨身出戶,但他卻留下一段話,至今值得我們反思:“愛國就是為一些很無聊的理由去殺人或被殺。”
政治上的迫害並沒有讓羅素停止在哲學、政治、社會等領域的研究與探索。他企圖創建一種更為合理和人性化的社會政治製度,人們可以充分享受到自由,但又能遠離無序和暴力的紛擾;他還主張人們對婚姻、性、教育、道德等社會問題保有新的認識,並極力倡導女性解放。他在1929年出版的《道德與婚姻》一書中,主張試婚和離婚從簡,對婚外性行為和同性戀現象持一種比較寬容的態度。這招致宗教界人士的強烈反對。1940年年初,羅素受到法庭審判,他被剝奪進入紐約市立學院任教的權力。可正是因為這本備受爭議的著作,卻讓羅素後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為和平奔忙
20世紀50年代,氫彈試驗的陸續成功,讓那些好戰分子們歡呼雀躍,但這卻讓羅素越發為人類的前景感到擔憂,在他看來,科學技術被肆無忌憚地應用於戰爭,必定會給人類自身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他四處奔走,號召科學家們聯手抵製這種威力巨大的核武器,並與愛因斯坦共同發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後來,由於支持羅素的著名科學家人數眾多,使該宣言的影響力逐步擴大,並最終發展成為著名的《維也納宣言》。
後來,羅素組織了非暴力反抗組織委員會,並發表了一係列聲明,要求英國政府停止一切有關核武器的研製工作。在羅素的號召下,數以萬計愛好和平的人們走上街頭,通過遊行、靜坐等非暴力的方式向政府施壓。人們高喊著各種呼籲和平的口號,高舉著“不要軍備競賽”、“放棄核武器”、“要求核裁軍”等標語,並將英國國防部大樓、議會廣場以及其他重要政治場所圍得水泄不通。
反戰人士高漲的情緒,讓英國政府感到恐慌,他們多次強行疏散集會的人群,並逮捕了大批反戰運動的領導人,89歲的羅素也在其中。在接受法庭的宣判時,羅素受到了當庭許多人的侮辱,但是當他被警察帶出法庭時,卻受到了英雄一樣的尊敬。
在羅素病逝的前兩天,他還在為人類的和平事業而操勞,譴責以色列對埃及和巴勒斯坦難民營發起的襲擊。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人道主義的偉大事業,他為人類的和平與幸福這一崇高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羅素被公認為是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學者、社會活動家,這樣的榮譽對羅素而言,當之無愧。
智慧與道德
在羅素晚年的時候,曾經對後人提出了有關智慧和道德兩方麵的建議。
在智慧方麵,他提出不管我們是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隻需要問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願意相信的、或者認為人們會相信的、會對社會更有益的東西所影響。隻是簡簡單單地去審視,什麼才是事實。
關於道德羅素說道,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如今這個聯係日益緊密的世界裏,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彼此,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總會有人說出我們不想聽的話。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共同生存。假如我們想要共存而非共忘,我們就必須學會這種寬容與忍讓。因為他們對於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存續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