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約翰尼斯·開普勒:我的靈魂來自上天(3 / 3)

因為,後來我將永遠不必再辛勞。

天堂裏將響徹讚美詩與甜美的音樂,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

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現代西方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開創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並稱為20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這個在金錢調控的世界中遊刃有餘的英國人,腦神經繃緊了一世,最後隨著生命的盡頭獲得了一絲解脫。

獨領風騷

1883年6月5日,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誕生於英國劍橋的哈維路6號,這幢迎接他的溫暖居所是其父母親手建造。母親佛羅倫絲是位非常講究生活品質的人,她習慣了家裏的那些家具,自去世為止都未曾更換,比如那套桌椅家具和威廉·毛裏斯的壁紙。當然這位母親可不隻是一位賢妻良母,這位熱愛義工事業的女人在1932~1933年擔任了劍橋第一位女市長。父親約翰·列維·凱恩斯博學多才,是個優雅的維多利亞中期的讀書人,原本在劍橋大學攻讀數學係,後來轉為道德學係,後來成為潘布魯克學院院士。自小時候起,父親就有意地以道德學的傳統教育小凱恩斯,後來的凱恩斯能將經濟學與劍橋的道德哲學融彙,得益於父親早年的啟蒙。

這種殷實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家庭環境,使凱恩斯很快地成長,並且促進其在數學方麵稟賦的發展。受父母愛閱讀的影響,凱恩斯也很享受讀書的樂趣。在伊頓上學期間,優異地表現讓他包攬學校設立的所有數學大獎。當然,他不是書呆子,因為學校很多運動社團活動中也會見到他的身影。當年那些與凱恩斯一起在學校獨領一時風騷的年輕人,後來都對這個國家發展的命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02年,凱恩斯進入劍橋國王學院學習,並獲邀加入了劍橋使徒社,這個社團以“布倫斯百理集社”的名號而聞名世界。社團希望這個充滿才智的學生可以為社團增加力量。

在劍橋的學習期間,凱恩斯樹立了很多要去追尋的榜樣,虔誠的道德英雄摩爾和政治英雄愛蒙·伯克都讓凱恩斯無數次汲取到營養。他懷有滿腔的抱負,可隨著畢業的臨近都還未有機會實現。

畢業後,凱恩斯去服兵役,並在1906年退伍成為印度事務辦公室的一名文員。他曾說到當時的工作不能給他帶來絲毫的成就感,這個頭腦中醞釀很多想法的年輕人渴望找到出口突破。

1909年,凱恩斯得到一個機會重返劍橋,這個未得到過經濟學學位的人竟然開始在學校講授起經濟學相關課程。可見他的經濟學頭腦和才能已經慢慢開始顯現並被重視。

凱恩斯是19世紀古典貨幣數量學說的信徒,直到1914年,凱恩斯不曾想過要發展一套貨幣理論來超越英國學院派經濟學真正的創始人馬歇爾所達到的理論高峰,不止凱恩斯,當時的整個歐洲都沒有人來提出質疑。古典貨幣理論中十分看重節儉,否則就會沒有足夠的儲蓄來應對投資和滿足產出需求。

凱恩斯之後從使徒社轉入到布倫斯百裏集團,這個集團成立於1905年,人們在其中可以暢所欲言,他們針對當時社會尖銳的問題都曾展開過討論。凱恩斯積極地加入,甚至拿出錢財來資助集團中貧困的成員。此時的他愛上了藝術家鄧肯·葛蘭特,但這段單相思最後無疾而終。這段戀情和他與其他男性友人的交往細節都被他以最愛的統計學方式記錄在日記裏。在那個時代,這種行為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否則就是觸犯法律,因而在有關這些往事的日記中,隨處可見縮寫、代號和速描。

忙碌的經濟學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改變了一切。1914年大戰方興未艾之時,凱恩斯調入財政部,並常為高層出謀劃策,有人評價他是讓美國介入戰爭的始作俑者。這個經濟界的新人很快在經濟舞台嶄露頭角,1919年,還參與了《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他設計了“歐洲重建的大架構”來抵銷英國對美國的債務部分。而這種經濟政策的建議並未被美國采用。

在辭去財務部的工作之後,凱恩斯寫了《和平的經濟後果》一書,這被人們看作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書。有人曾問:“若是你的經濟建議不被德國、美國等采用,會有什麼後果?”凱恩斯斬釘截鐵地答道:“報複,我敢預言,將來勢洶洶。”即便有亞瑟·庇古這樣的正式經濟學教授力薦這本著作,但仍有人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本書摧毀了世界的格局。可這本《和平的經濟後果》的重要意義在於他標誌著凱恩斯思想的劇烈轉折,由19世紀以自由製度維係經濟自發成長的假設,跳轉到對未來抱著繁榮,得在戰爭所造成的惡劣環境裏掙紮求存。凱恩斯麵對質疑,從不慌亂,理性的思維總能讓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放鬆下來,以清醒的頭腦去尋找應對問題的方法。

戰後的凱恩斯回到劍橋任教,他還到處參與演講,閑暇之時會專心著書。經濟的戰爭需要沉澱,理論的發掘他一直在努力進行。為了補貼收入,他為很多當時的報紙寫稿,他還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參加外彙炒作,雖然在1920年幾近傾家蕩產,但專業的眼光給他帶來連續10年的獲利。

這時的凱恩斯,在一次觀劇時的舞台上發現了一個姑娘,這個芭蕾舞演員並非傾國傾城,甚至舞姿在凱恩斯看來有些僵硬,但這兩個人注定要相遇。莉迪亞·羅帕科娃的嫵媚最終令凱恩斯折服,雖然二人沒有子女,但婚姻帶來的歡樂是凱恩斯餘生裏的一股清風,讓他著迷。盡管這個姑娘不被自己的朋友所喜愛,有的朋友很討厭這個愛裝扮的豔俗女子。凱恩斯並不在意,他愛她,因為愛情,他眼裏的妻子是最柔媚的女人。

30年代初,凱恩斯將工作的重心放在倡言英國不應該再回到戰前的金本體製。因為回歸金本體製會讓美國聯邦儲備局掌控經濟的核心。這一觀點與古典理論相左,他又一次遭到了所有經濟組織的圍攻。麵對這樣的困境,他曾向莉迪亞訴說道:“經濟學者固然不是王,但他必須是!他是一位比民眾或外交人士或律師更好且更聰明的管理者。”想要成為智慧的經濟界王者的凱恩斯輸掉了這場博弈,這促使他寫下《丘吉爾先生的經濟後果》。

經濟危機的毒害性影響是巨大的,這時的凱恩斯在20年代末的大崩盤裏再度瀕臨破產,甚至到了要出售家中藏品的地步。全球的蕭條是這位經濟學家頭腦爆發靈感的催化劑,1936年,他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成為了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巨著。書中的觀點雖然狂妄,卻引人深思,分析得鞭辟入裏,被人們看作天才之作。如果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界的泰鬥,那麼凱恩斯為經濟學做出的貢獻可以與之同評。他大聲斥責傳統學派對自有市場的依賴和削弱國家幹預的信念。之後的瑞典、德國和美國紛紛受到了與凱恩斯采取同樣路線的經濟學者的影響。

羅斯福當政後,采取的救國經濟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凱恩斯的影響,而直至“二戰”快要結束時,凱恩斯的看法才在英國財政部得到充分的認同。凱恩斯征服了學術界和政界,不隻是因為他的理論幫助解決了經濟危機,還因為他提出了一套綜合穩定經濟的政策。

與英國上議院最後一次的談判耗盡了凱恩斯的元氣,1964年4月21日,風景如畫的一個農場裏,凱恩斯在愛人莉迪亞的懷中死去。這位具有審美家和管理人才雙重性格的經濟學家,民間有很多關於他賺錢技巧的傳說,有的被傳得神乎其神。他的情趣和愛好是極具浪漫氣質的,這種浪漫也蔓延到了專業著作中。親情、愛情和友情的包裹,智慧的頭腦和清醒的思維,讓他這一生的精彩至今延續。

阿爾·卡彭:街頭霸王

我主耶穌垂憐

墓碑上那個圖案似乎顯示躺在這裏的人是渴望被保佑和寬恕,“心”的中央橫穿一個十字架,刻畫在墓碑上最明顯的位置。而縱觀他的一生,這個芝加哥臭名昭著、慘無人道的罪犯,真的很難看出他信奉怎樣的教條。

墓碑上最後的自白機會被他用來尋求一生忽略的懺悔,為時已晚。

街頭霸王

有著“疤臉阿爾”綽號的阿爾·卡彭在年僅26歲的時候,便操縱著一個由一千人組成的敲詐勒索組織,一周需要支付的工資就達30萬美元。但這對於來自布魯克林的街頭霸王來說,僅僅是一個開端。

阿爾·卡彭在1899年1月6日出生於臨近羅馬的一座小城鎮上,其父母在1896年就移民到了美國,拮據的生活讓二人不得不低頭,他們定居在了布魯克林的一個貧民窟。六年級的時候,他因為毆打老師,而被校長痛打,再加上生活環境的窘迫和安全威脅,暴力的影子那時起就印在了卡彭心裏。像其他貧民家庭一樣,卡彭在14歲時就輟學出去打工了。

1917年,22歲的卡彭被納入美國陸軍,他因左臉上兩條三英寸的傷疤而得名“刀疤臉”,虛榮的他聲稱這是參加法國的戰爭中被流彈所傷,但這點並不被征兵局認同。其實,這是他兒時因為對一位女孩兒的出言不遜,而在與女孩兒的哥哥打架中,被用刀從眉骨處一直劃到了臉頰。

卡彭從1919年開始就追隨布魯克林的一個黑幫幫會,他的“恩師”是托奧瑞,即這個幫會的頭目,他也稱得上算是幫會劃時代的人物了。托奧瑞和卡彭策劃了一係列的謀殺案最終掌控了芝加哥最大的妓院賭場生意,並開始創立他們販賣酒的生意。街頭霸主的快感讓這兩個人仿佛瞬間擁有了地位和錢財,他們更加癡迷製造黑色交易。這個時期的卡彭是追隨者,很快奉行鐵腕政策的他便踩踏著成就感和虛榮心,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

為了保持自己的壟斷地位,他賄賂了無數的警察和政客,同時還要保證自己隨從的絕對尊重和服從,在這點上,卡彭總是萬無一失。社會的軟弱和黑暗一點點縱容著他。

1929年聖瓦倫廷節那天,卡彭命令他的手下去刺殺曾經用機槍掃射自己司令部的匪幫頭子——“害蟲”莫蘭。卡彭的人公然化裝成警察,在芝加哥的商業區倉庫裏屠殺了七個人。自此以後,阿爾·卡彭成了芝加哥的城市“霸王”,無人能與之抗衡。事實上後來事業巔峰期的卡彭實際上基本占領了芝加哥,他的權力還遠遠超出城市的範圍,有的人這樣形容當時的卡彭:“他集市長、州長、領導頭腦於一身,他發布命令,由人民選舉的人來執行實施,還要守口如瓶。”力量頗大的卡彭參與暗殺和殺害的人也不計其數。隻要違反他的利益,觸碰到了雷區,他便會進行殺戮。

惡魔的嘴臉

憑借著給醫院和慈善機構的捐款,以及公共場合的得體的裝扮、體育活動的積極參與、無視愚昧的招人憎恨的禁酒令而大肆賣酒的行為,阿爾·卡彭在民眾麵前樹立了高大的形象,甚至在路上看見乞討者他都會給予施舍。

他是個高明的商人,既利用酒的販賣獲得了大量錢財,而且把民眾的埋怨集中到了製定禁酒令的政府身上。他並不為普通民眾討厭,甚至他說,當他坐著豪車從街頭開過時,人們看自己的眼神像是看傳奇。而這種英雄的虛榮錯覺和非英雄的行徑注定卡彭的餘生並不好過。

當時剛剛就職的總統赫伯特·胡佛曾說:“我想讓那個人下大獄。”但是狡猾的卡彭總是不留下一點點可供起訴的證據,比如他從不保留賬目,自己名下沒有財產,他不簽署支票,買東西都用現金。這讓聯邦政府對卡彭的行為指控,隻能限定在踐踏沃爾斯特德法案和偷稅漏稅上,收集證據的工作舉步維艱,要麼證人會做偽證,要麼就是回避或者說謊和逃離,為了製裁卡彭,稅務署派出專員威爾遜展開調查。此時,一名較為掌握卡彭資料的《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慘遭暗殺。

他購買了豪宅並把母親接過來居住,25英尺高的圍牆並沒有給這個惡魔帶來安全感,表麵上他淡定自若,私下卻要時刻待在幾十個保鏢保護的生活環境中。他擁有私家遊泳池和熱帶花園,這一切的美好生活讓自小貧困的卡彭覺得無限滿足,卻又倍感空虛。

他流連於酒色場所,和無數女人打情罵俏,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填補空虛,獲得一種能操控所有的成功。這些女人在背後也對這個黑幫頭目感到害怕,偶爾也會說他的壞話。

1931年,國內稅務署的特使威爾遜向陪審團提起訴訟。當得知卡彭已經帶著五個槍手來到芝加哥計劃謀殺威爾遜時,威爾遜隻好24小時待在衛兵的保衛之下。大陪審團成員肯定了針對卡彭的三項指控:拖欠1924年收入稅款;沒有交納1925~1929年的稅款;陰謀踐踏沃爾斯特德法案。

如果每條罪狀都成立的話,卡彭將麵臨最高長達34年的刑罰。這時的他委托律師想尋求判刑時間的改動,他們勸說法院考慮到證人難找的現實而稍微妥協。這點遭到了法官的嚴厲拒絕,卡彭於是隻能進行無罪辯護。

公訴人出示證人證明卡彭經營的煙草店效益非常好,還有一些證人提供了卡彭花銷的足夠證據,他們有的是卡彭買房子的中間人,有的是賣給他食品的小販,有的是承包商、珠寶商和麵包師。但卡彭辯護的理由是他賭博輸掉了錢,他從來沒贏過一次。

於是陪審團以證據不足而裁定阿爾·卡彭偷稅1924年稅款的指控不成立,但1925~1929年的偷稅漏稅指控罪名成立,其餘的17項指控也不成立。最終,卡彭被判處11年的刑罰,罰金5萬美元,支付訴訟費3萬美元,這在當時是對偷稅漏稅的最高刑罰了。卡彭的監獄生活表示著他統治芝加哥的時代已經結束。

獄中的生活對於卡彭來說很容易適應,他似乎都沒有時間來反省自己過往的一生和境遇。因為庫克縣的監獄中,他有配備了洗浴條件的獨立牢房,可以自由接打電話和發送電報,還可以接受“朋友”的隨時探望。即使最後被轉入了加利福尼亞地區安全保障極其嚴密的監獄,他也仍然享受特權。

最終擊敗他的不是監獄的禁錮,而是當年流連風月場所患的梅毒病。再精心的治療也未讓他重新恢複健康,1939年的時候,他已經半身麻木,釋放回到邁阿密的家中時,妻子和兒女還在等他。家庭的生活貌似從不會讓卡彭重視,他也從未想過要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些什麼,除了那些來路不明的金錢。

重獲自由的他終日生活在幻想有人迫害自己的恐懼中,8年後離開人世。垂憐一詞與他的生活實在找不到相合之處,他需要的不是耶穌的寬恕,應該是自己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