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約翰尼斯·開普勒:我的靈魂來自上天(2 / 3)

讓·雅克·盧梭:一個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睡在這裏的是一個愛自然和真理的人

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麼時候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麵前,果斷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麵,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一生摯愛的女人

寫下這段話的人名叫讓·雅克·盧梭,而這似乎在向世界表白,又在向虛偽者發出挑釁的言論,正是他的名著《懺悔錄》的基調,也許認識盧梭,我們可以從他與這個世界的衝突開始。

1712年,盧梭出生於瑞士的一個鍾表匠家裏,在他出生後的第10天,母親因為產後身體機能嚴重失調,最終撒手人寰,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小盧梭。

雖然今天的瑞士鍾表世界馳名,但在那個年代,鍾表匠是一種不受人尊重的職業,收入也很微薄,即便這樣,父親還是鼓勵盧梭要多讀書,因為母親遺留下了很多的小說,每每父親空閑的黃昏,父子倆就會相互給對方朗讀書裏的故事。家裏的書都被盧梭看完了之後,他開始外出借書閱讀,這浩瀚的書海滿滿地滋潤著他年幼的心靈。

在盧梭懂事之後,知道了母親的死因,他一直認為,母親是他害死的,而這種有些偏執的耿耿於懷伴隨了他整個生命曆程。

盧梭10歲那年,父親因為政治原因憤然離開了日內瓦,把孤苦伶仃的小盧梭送給了牧師撫養,在牧師這裏,盧梭用了兩年的時間便學會了拉丁文。

此後,他又被送到了一家專做鏤刻的店鋪裏當學徒,在這裏,年幼的盧梭飽嚐了世間辛酸,備受欺壓,曆經磨難,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16歲那年,他再也不堪各種壓迫,隻身逃離了日內瓦,來到法國,開始了一個人孤獨的流浪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讓盧梭養成了很多壞習慣,而他自己也曾一度以為,這就是他的一生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好心人建議盧梭說:“你去找瓦朗夫人吧,她能夠將別人的靈魂,從她本人已經擺脫了的錯誤中拯救出來。”於是年少的盧梭懷著一絲美好的希望來到了阿納西。

原本他以為,瓦朗夫人應該是一個已經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沒想到初見麵,盧梭便大吃一驚,原來瓦朗夫人隻是一個28歲的女人,渾身散發著的是少婦的典雅氣質,她說話溫柔,笑容可掬,立刻讓盧梭冰冷的心溫暖了起來。

盧梭留在了瓦朗夫人府上,一個流浪的孩子終於找到了家的溫暖。瓦朗夫人對盧梭關懷備至,體貼且細心,這讓從來不知道母愛為何物的盧梭第一次感受到了女性的溫暖。然而,正是這遲來的母愛讓盧梭辨不清自己情感的方向,青春期感情萌動的他視瓦朗夫人為媽媽,但有時候又覺得這是一位美麗且溫存的情人。他們同室而居,同床而睡,瓦朗夫人帶給他的除了母性的安全之外,還有女性特有的激情和芬芳。

無怪乎盧梭在多年之後的書中這樣寫道:“所有別的女人受到我的寵愛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沒有了姿色,我的愛也隨之消失。但媽媽卻不然,盡管她會變得又老又醜,可我的愛卻不會減退。”

為了盧梭能有一個好的前程,瓦朗夫人說服他去都靈皈依了天主教,然後又資助了很多資金讓盧梭出去旅遊,為的就是讓他更好地看看這個世界,並拓寬自己的心境。隨後,她又花錢疏通關係為盧梭介紹了一份供職於政府部門的工作。

這一切的一切盧梭都看在眼裏,他覺得媽媽已經為他付出了很多很多,自己應該努力學習一門技藝,然後賺很多的錢來回報媽媽。因為瓦朗夫人的優美嗓音和卓越琴藝,讓耳濡目染的盧梭愛上了音樂,於是他決定去學習音樂。

瓦朗夫人立刻表示了讚同,並且不遺餘力地幫助盧梭,她介紹了一些作曲家給盧梭認識,並且將盧梭送到了神學院去學習。

可惜盧梭學習音樂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飛黃騰達的機會,相反耗盡了媽媽的年金,於是他偷偷下定決心,要離開媽媽自己去謀求生路。

備受爭議的人生

他先後做過很多職業,也因此認識了更多的朋友,其中大哲學家狄德羅是對他影響頗為深遠的一位,因為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因此狄德羅推薦了盧梭和自己一起編著一部《百科全書》,但書卻因為一些原因擱淺。後來,盧梭在狄德羅的鼓勵下發表了一篇名為《論藝術和科學》的論文,從此名聲大噪。

可惜,最終他和狄德羅也因為彼此的想法不同而漸行漸遠,終成陌路。接下來的歲月裏,盧梭又因為自己的個性和太過率真地剖析社會、剖析自我的態度,漸漸和大多數文人以及政界朋友分道揚鑣,這個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的,隻有他的女友黛萊絲·瓦瑟。

黛萊絲陪伴了盧梭三十多年,一共和盧梭孕育了五個孩子,但直到盧梭五十多歲的時候,才給了黛萊絲一個簡單的婚禮,而他們的五個孩子則全部寄養在收容所裏麵。也正因為如此,盧梭受到了很多人的抨擊,這樣一個在文學上造詣頗高的人,這樣一個用文字感染並教育別人如何去生活的人,這樣一個寫有教育巨著《愛彌兒》的人,卻是一個對自己的孩子完全不負責任的人!

於是,義憤填膺的伏爾泰便寫了一本名為《公民的感想》的小冊子,揭露了盧梭的種種“惡行”。

但真、善、美、醜,又豈是一兩個人就能夠做論斷的呢?也許在盧梭的心中,真正讓他恐懼的是自己根本無法給孩子一個安定且富足的生活環境,所以才選擇放棄的吧。也或者在他心中,即便是顛沛流離,自由也是最重要的吧!

1778年,盧梭在巴黎告別了這個世界,死的時候境遇很慘,先被馬車撞翻,又被惡犬撲上來踩踏……

不知道盧梭在一片血腥中的最後一刻,究竟想了些什麼,但他未必能料到,生前遭人唾棄的他,死後竟會受到很多人的頂禮膜拜,他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且成為了大革命的象征,被樹立了雕像,上書一行永恒的文字:“自由的奠基人。”而他在顛沛流離中所寫下的那些著作,也成為了傳世經典。

伊曼努爾·康德: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星空閃爍,我心依然

康德在臨終前,曾經這樣對他的友人說:“有兩樣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越來越曆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頂浩瀚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這段話出自他的著作《實踐理性批判》,也是他一生學術的總結,最終成為了他的墓誌銘。對於康德的偉大,就像有人評價的那樣:所有以往的河流都歸於他,所有未來的河流都發源於他。他對理性的批判,為人類的知識劃定了界限,同時也結束了形而上學長久以來無意義的爭端。他把信仰推向了上帝,同時也重建了知識的可能,他為人類留下了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這是一條探索真理並通往至善的無限之路。他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政治學的著述,是現代社會以及政治製度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礎。

小矮子的“三大批判”

康德1724年出生於柯尼斯堡。他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響。

但是,在康德上學以後,他對宗教的態度開始變得冷漠,逐漸對自然科學和哲學產生了興趣。那時候學校裏的學生,都要定期到教堂去做祈禱或是參加唱詩活動,可康德對這樣的舉動越來越不感冒,在他看來對於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宗教根本無法得到正確有效的解釋。

康德大學畢業後,一直希望自己可以留在大學任教,但是他並沒有能如願,學校已經沒有空閑的職務提供給他。更為不幸的是,由於康德父親的離世,讓本來就遇到擇業困難的康德同時麵臨生活的窘迫。出於無奈,康德隻好做起了家庭教師,以貼補家用。但在此期間,康德並沒有停止對科學和哲學的探索。

為了等待大學任教的機會,康德足足做了5年的家庭教師,但是5年之後,仍然沒有好的機會眷顧於他。經過深思熟慮,康德決定回到家鄉——柯尼斯堡。而這次回歸,使得康德此生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半步。

雖然身體回到了原點,但是康德的思想卻在不斷地向著更高的層次躍進。回到家鄉後,康德繼續深造,並以一篇《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了碩士學位。令他喜出望外的是,多年的理想終於可以實現,他順利地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而所教授的課程也是他最喜歡的哲學。也許是他擁有多年的家庭教師的經驗,更加懂得如何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以及如何讓他們上課時集中注意力,所以康德的哲學課很受同學們的歡迎,康德經常會列舉一些生動有趣的例子,讓那些枯燥的哲學理論聽上去不那麼枯燥乏味。一時間,康德成了大學裏最受歡迎的老師,而此時康德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任助教期間,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康德還經常發表著作,聲望日隆,這其中包括:《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嚐試》、《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視靈者的幻夢》等。他的論題包羅萬象,從自然科學、美學、神學甚至到巫術應有盡有,但貫穿其中的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導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這個時期的康德已經成為一名受人敬仰的哲學家,卻始終沒有得到教授的職位。他曾拒絕了柯尼斯堡大學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原因是他隻喜歡哲學;他還拒絕了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遷居他鄉。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髒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

1770年,他終於如願以償,被任命為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了10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臥薪嚐膽終有所收獲,從1781年之後的9年裏,康德發表的多篇偉大的著作,給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重大的革命。

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從而奠定了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在這篇著作中,康德具有開創性地回答了,“我們能知道什麼”的問題。康德提出,並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在人們逐漸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的作用比事物更重要。正如康德自己說的那樣:“我們隻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

在那之後,康德陸續發表了《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兩篇偉大的著作,分別回答了“我們可以做什麼”和“我們可以希望什麼”等問題,以上三篇著作被統稱為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三大批判”的成功問世,也同時標誌著康德哲學思想體係的完成。康德的批判哲學成為近代西方哲學的重大轉折點,開創了德國哲學的一場革命。在後人看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各大流派實際上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康德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受人矚目的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實際上也不過是在康德思想之後不同方向的延伸而已。

時至今日,康德的批判哲學對現實生活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在很多專業組織仍然不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研討會,繼續研究和討論康德的思想。

康德散步

康德的一生,是單調刻板的一生。他深居簡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著始終如一的學者生活。因為他從小身體不好,直到1804年去世為止,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

康德是一個生活極其有規律的人,他的一生就像是電腦早已設定好的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又或是寫作和散步,他生活中的每一項內容都必須準確地在一天中某個特定的時間內進行。他每晚按時休息,早上必須5點以前起床,然後工作到中午1點鍾。之後他總會去同一家餐館吃午餐,而他一生所點的飯菜基本也沒有更換過。

這其中最有意思的還是關於康德散步的故事。每天下午3點半,康德一定會準時出現在柯尼斯堡的一條林蔭小路上。他身材矮小,沉默不語,低著頭徑直地向前走,而他行走時的姿勢機械而僵硬,遠遠望去就像一個玩具木偶在小路上行走,這與小路四周怡人的風光顯得並不相稱。但是康德散步的習慣幾乎堅持了一生,而他每天散步之守時,甚至讓周圍的市民不再關注教堂的鍾聲。在他們看來,通過康德散步的狀態就可以準確地掌握時間,這就是著名的“康德散步”。

據說有一次,康德讀到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名著《愛彌兒》時,深為所動,為了能一口氣看完它,不得不放棄每天例行的散步。這使得他的鄰居們竟一時搞不清是否該以教堂的鍾聲來對自己的表。在數十年間,這是他唯一一次沒有準時出現。

和許多偉大的德國學者一樣,康德家境也很貧寒,據說康德曾經這樣調侃自己,他最大的優點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錢。他曾說:“當任何人敲我的門時,我可以永遠懷著平靜愉快的心情說:‘請進。’因為我肯定,門外站著的不是我的債主。”

康德從出生到臨終前,身體一直特別孱弱,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因為疾病纏身,加上他辛勤地工作,導致他骨瘦如柴。1804年2月12日,康德因病去世,在他去世以後,哲學界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家鄉的民眾就用自己的方式對這位偉大的哲學家表示出了深深的哀悼,他們將康德譽為“這座城最偉大的兒子”。據說,康德去世時正值天寒地凍的季節,全城的老百姓不顧嚴寒,有秩序地排成長隊,隻是為了瞻仰康德的遺容,以表示對這位偉大哲學家的無比敬仰之情。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往後我將永遠不必再辛勞

不用為我悲哀,朋友,千萬不要為我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