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弗朗茨·舒伯特:請向他致敬(1 / 3)

當人們來到這座墓前,請你脫帽致敬。

19世紀初的一天,一個饑腸轆轆的年輕人徘徊在維也納的街頭,他很想走進一家餐館飽餐一頓,但是苦於囊中羞澀,最後,餓極了的他打算隨便進一家餐館碰碰運氣,也許能遇到個熟人什麼的。可是當他在餐桌麵前坐定,左顧右盼之後,非常失望地低下了頭,因為沒有看到任何熟悉的麵孔。這時候,他的目光落到了餐桌上的一張報紙上,原來,一首小詩吸引了他的注意。

年輕人的腦海中隨著這首詩跳躍出了美麗的音符,他一刻不耽擱,掏出鉛筆就記下了靈光閃現的瞬間。一氣嗬成之後,年輕人把有些淩亂的曲譜遞給了餐館老板,略識音律的老板哼了幾句,覺得還不錯,便用一份土豆燒牛肉換走了這份曲譜。

多年之後,這份手稿在巴黎拍賣,起價達到了4萬法郎。而當初那個饑腸轆轆的年輕人便是著名的“歌曲之王”弗朗茨·舒伯特。

最初的夢想

舒伯特曾經說過:“世人最喜愛的音樂,正是我以最大痛苦寫成的。”而今想來這句話不無悲傷。短短31個春秋,他給世人留下了一千多首作品,但他真正為世人所熟知和喜愛,為各方麵人士所承認,卻是在他死後。他一生最敬佩的人是貝多芬,因此在他死後,如願葬在了貝多芬的墓旁邊,這對生前並非生死之交的朋友,死後卻可以挨得這麼近,不知道他們茶餘飯後,是不是也可以坐著聊聊天,談談彼此對於音樂創作的見解呢?

如果說貝多芬是歐洲古典音樂的登峰造極者,那麼舒伯特就算是歐洲浪漫主義樂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們的創作雖風格不同,但都能用靈魂的力量撼動人心,可惜在舒伯特年代,愚蠢的奧地利國王曾大放厥詞:“我們不需要天才,隻要忠於職守的奴仆。”基於統治者這樣昏庸的思想,舒伯特那曠世的才華無法得以施展也就不足為奇了。盡管他活著的時候,其作品已經在百姓中間廣為流傳了,但卻得不到官方的認可,也因此無法大規模出版和演出,這成為了舒伯特終身的遺憾。

在舒伯特出生的1797年,維也納的音樂界已經風起雲湧,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等偉大的音樂家都已經有了很大的名氣和地位,誰也不會料到這個嗷嗷待哺的小嬰孩,會成為一顆璀璨的新星。

舒伯特的降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多少欣喜,因為生活已經將父母壓得不堪重負了,而且,在這個家中一共誕生過15個孩子,隻是其中10個在出生後不久就夭折了。窮困加上失去孩子的痛苦讓父母並沒有對他寄予多大希望,因為誰也不敢保證他會不會也是一個早夭兒。

幸運的是舒伯特健康地活了下來,而且很早就顯示出了自己的音樂天賦,這不禁讓作為教師和業餘音樂家的父親喜出望外,他把自己畢生所學的音樂知識都教給了兒子。正是因為有這麼一位好父親,舒伯特在6歲時就得以接觸小提琴,7歲時,父親就將他帶到了霍爾澤教堂的樂隊長邁克爾·霍爾澤身邊學習音樂。

可是這個時候的霍爾澤已經無法教舒伯特了,因為他說出的和準備說的,舒伯特都知道,於是人們歡喜地見到,上課變成了聊天,而霍爾澤做得最多的表情就是張大嘴巴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他被這個僅有7歲的孩子完全“征服”了。

那個時候,舒伯特有一個好朋友,是一名學徒工。朋友知道舒伯特喜歡音樂,便偷偷地帶著舒伯特到他工作地方的鋼琴倉庫裏練琴,比起其他貧窮的孩子來說,舒伯特得到了更好的樂器練習的機會。他童年所受到的音樂教育就這樣拚拚湊湊地完成了。但這離他要踏上音樂之路的夢想還遠。

不“負責”的老師

1808年,舒伯特考上了皇家神學寄宿學校,而且得以在皇家教堂的童聲合唱團裏麵唱歌,可是寄宿學校的條件實在太差了,冬天那麼冷,但教室裏連爐火都沒有,穿不起厚棉衣的舒伯特曾經給哥哥寫信說:“我們常常想吃蘋果,因為從粗劣的午餐到晚餐之間,足足間隔八個小時呢!”天知道小舒伯特那時候是怎麼熬過來的。

但讓他興奮的是,在這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莫紮特的序曲和交響曲,而且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曲譜,偶爾還能到歌劇院去聽歌劇,這些在家裏無法達到的條件都為他的音樂之路奠定了基石。

而他那耀眼的天賦也引起了當時的頂級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裏的注意,大師決定要好好栽培一下這個孩子,讓其才華得以施展。在老師的指導下,舒伯特開始嚐試著創作歌曲。

1813年年底,舒伯特離開了寄宿學校,他必須為自己的生計考慮了,因為父母再不可能負擔他的生活。最直接的方式,他進了父親所任職的學校,當了一名普通的教師。一邊教授學生,一邊進行創作。

但很顯然,我們的舒伯特把心思完全放在了後者,在上課的時候,他會突然來了靈感,在黑板上作曲,然後對學生們說:“我們現在改上音樂課吧……”然後兀自唱了起來。

可是,學生們不能隻接受音樂教育啊,這位老師對待工作心猿意馬的態度很快激起了學生們的不滿,各種壓力紛至遝來。

與之相伴的是家庭的瑣事,父親再婚之後,家庭關係變得複雜起來,與繼母的衝突難以避免,這些煩擾心神的事情都讓舒伯特感覺應對不暇,於是更加希望完全地投入到作曲中去。

惺惺相惜

在學校堅持了三年之後,舒伯特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毅然辭職,成為了一名自由音樂家。但沒有工作束縛的日子遠沒有他想象的那麼輕鬆,收入成為了最大的問題,他不願住在家裏,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房租,隻好和朋友索貝爾擠在一個狹小的屋子裏生活。

冬天太冷,他們沒有足夠禦寒的衣服,舒伯特便把能穿的衣服都讓給需要出門工作的索貝爾,自己則披著被子瑟瑟發抖地躲在房間裏作曲。晚上,他經常是趴在五線譜上就睡著了,連眼鏡都不曾摘下,第二天醒過來便接著工作,梳洗都省略了。

自己沒有錢買鋼琴,他隻好厚著臉皮去朋友家借來彈。有一次,他來了靈感迅速寫好曲譜便朝朋友家奔去,可是到了那裏卻發現鋼琴已經有人在彈了,他隻好怏怏地返回,躲在屋子裏,像個嬰兒般嗚嗚地抽泣。

誰也說不清,究竟要對自己喜愛的事業懷有多麼大的激情,才可以如舒伯特這般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原本通過教書還能有一些固定收入,但現在的他隻能靠微薄的不固定的版稅生活。而全身心在創作中的舒伯特非常厭惡音樂中加入過多的商業因素,始終不願意投其所好地去創作,隻願堅持自己的理念和風格,還不願涎著臉去討好出版商,因此他的作品常常被以“不暢銷”為由拒絕,隻有少數僅供娛樂的輕音樂能夠售出。

但舒伯特還是有一批誌趣相投的朋友,每當有新的作品,他都會拿出來讓大家共賞,很多人感慨他那驚人的創作速度,他卻平淡地回答道:“我是每天作曲。一曲完成,下一曲開始。”正是他這種永動機的精神,讓今天的我們得以欣賞到他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也是這種隻勞不逸的生活方式,過早地摧毀了他的身體。

1815年,他根據歌德的同名長詩寫成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魔王》,他原本打算將其獻給歌德本人,但大詩人歌德卻高傲地對此不屑一顧。直到多年後,歌德在一次音樂會上聽到了這曲《魔王》才深深地被打動了,曲畢,歌德淚流滿麵地起身鼓掌,隻可惜這個時候舒伯特已經去世兩年了,不知道歌德的眼淚裏,有沒有一點悔恨的成分呢?

《魔王》問世之初,的確不討喜,雖然舒伯特四處努力,可沒有出版商願意為他提供幫助,直到五年之後,才有一家出版商答應為他出版這首歌,但條件是不付給舒伯特任何稿費。可想而知,舒伯特的生活是多麼窘迫,常常需要朋友接濟才能填飽肚子。可完全生活在音樂中的舒伯特從來沒有想過要向世俗妥協。

在貝多芬逝世前,意外地看到了舒伯特的手稿,那偉大的音樂家顫抖著說:“這裏麵有神聖的閃光!”他即刻托人找來了舒伯特,二人見麵,不免感慨相見恨晚,病入膏肓的貝多芬拉著舒伯特的手說:“我的靈魂屬於你!”

幾個月後,貝多芬與世長辭,舒伯特的悲傷無以言表,他舉著火炬為貝多芬送殯。而他自己的精神也完全垮了,僅僅在一年零八個月後,他便告別了人世,享年31歲。在彌留之際,舒伯特囑咐親人,一定要將他葬在貝多芬的身旁,活著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相處,就讓他們死後永遠在一起吧。

阿裏斯托芬:美樂女神休憩的殿堂

美樂女神要尋找一座不朽的宮殿,終於在阿裏斯托芬的靈府發現。

公元前5世紀,雅典產生了三大喜劇詩人:克拉提諾斯、歐波利斯,第三個就是阿裏斯托芬。在這三個人裏,傳下完整作品的隻有阿裏斯托芬。阿裏斯托芬是希臘早期喜劇的代表作家,在他的整個人生中,有很多時間都是在雅典度過的。

有強烈傾向的詩人

他的一輩子都在嘲笑,嘲笑政治、文化、教育……他嘲笑一切可笑之人,嘲笑一切可鄙之物。他撕毀一切華麗的偽裝,他的瘋狂是讓你在大笑過後再失聲痛哭。他人生的奧秘,都藏在他的每一個喜劇之中。讓我們從他的每一個劇本當中記住他——阿裏斯托芬。

阿裏斯托芬的好友,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在著作《會飲篇》裏就說過,阿裏斯托芬是一個有著出眾口才並且飽讀詩書的人。

對於他的才思,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他對愛情的言論:最初的人是被神劈成兩半,一半為男,一半為女,後來由於愛情的魔力,促使他們互相尋找,結合為一個整體。

他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腦海中總是充滿了無盡的想象,那些無盡的幻想帶著他在思想的海洋裏遨遊,創造出了屬於他自己的藝術世界。他的語言是那麼的神奇,他的辭令總是讓你發笑,但是卻不失抒情性的明亮動聽。

阿裏斯托芬寫過44部喜劇,得過7次獎。他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政治的警覺者

阿裏斯托芬生於公元前446年的雅典。在他創作的喜劇中,表現了當時雅典城邦的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反映出雅典民主製度危機時期的思想意識。當時在希臘的眾多城邦當中,其中兩個是非常有實力的:一個是雅典集團,一個是斯巴達集團。雅典一直以開明的民主政治文化著稱,而相較於崇尚軍事武力的斯巴達文化來說,二者達到了一個不相容的地步。於是在政治和經濟雙重矛盾的推動下,雅典集團和斯巴達集團之間爆發了戰爭。兩個集團鬥爭的最大受害者是民眾,這導致了雅典農村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阿裏斯托芬的喜劇觸及當時一切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反映雅典奴隸主民主製危機時期的思想意識。而阿裏斯托芬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堅決反對這種不正義的戰爭。他提筆創作了《阿哈奈人》、《和平》和《呂西斯忒拉忒》等一係列反對戰爭和農民困苦生活狀況的喜劇。

其中《阿哈奈人》中描寫到雅典的農民狄凱波利斯,在戰爭的炮火中漸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漸漸地想要與斯巴達人和解,但是他的行為遭到了阿哈奈人的反對。在這時,痛苦而絕望的狄凱波利斯高聲呐喊道:

“戰爭啊,隻不過是為了去搶奪那些供人玩樂的女人,這個事情全是斯巴達的錯誤嗎?雅典的政府也是要承擔錯誤的!”

在他的激烈言辭當中,阿哈奈人被說服了。

而在《和平》中,阿裏斯托芬號召希臘城邦人民聯合起來,救出被戰神阿瑞斯囚禁的和平女神。

在《呂西斯忒拉忒》中,戰爭雙方的女人們都在局勢的壓迫下發動了政治變革,這樣就使得男人們停止了戰鬥。

農民的維護者

阿裏斯托芬擁護民主製度,他希望看到廣大的人們大眾作為社會的主宰,喚醒農民的民主意識。

《騎士》中對統治者——克勒翁企圖愚弄人民、放棄和談、敲詐盟邦、私吞公款等罪行給予了最嚴厲的抨擊。當時克勒翁在戰爭中凱旋而歸,阿裏斯托芬卻將他設定為一個普通農民家的仆人。他在主人家工作時對同伴是一副殘酷的打壓者形象,對主人卻是極盡諂媚的醜態。在與臘腸販的較量中敗下陣來的他,最後改正了自己的缺點,讓他的農民主人重返青年時代。這就預示著詩人主張恢複舊日的民主製度,也深刻揭露了當時雅典政治的腐敗情況。

阿裏斯托芬對窮苦的農民和遭受壓迫的奴隸表達了深深的同情。詩人在《馬蜂》中對那些靠著陪審補貼過活的窮人們非常的關注,對他們受到的政治欺騙給予了同情。而在《地母節婦女》和《蛙》兩部喜劇當中,奴隸的地位有顯著提高,他們甚至可以和自家主人有著親昵的舉動。

這是文學界最早出現的烏托邦。它是一個自由的世界,代表著理想國度。這也是阿裏斯托芬喜劇中的精品《鳥》所要著重表現的內容。

《鳥》描寫了兩個年邁的雅典人,他們對爭鬥不已的城市生活感到了厭煩,於是他們逃離到鳥的國度。珀斯忒泰洛斯一手設計建造了一座鳥的城市——雲中布穀國,使得飛鳥成為了世界的主宰,接受了眾多前來的訪問者。在雲中布穀國當中沒有窮人和富人的差別,沒有剝削和壓迫,你隻要勞動,就可以生存下去。阿裏斯托芬表達幻想建立理想的城邦,恢複早已被破壞了的農村自然經濟的願望,整部喜劇色彩絢麗,想象豐富,富有詩一般的意境美。

這也是阿裏斯托芬非常具有爭議的一部作品。後世的很多人都對其做了這樣的猜測:他證明了伽達默爾的釋義學的重要?鳥城是阿裏斯托芬心目中的理想國度?阿裏斯托芬宣傳共產主義?珀斯忒泰洛斯是雅典理想公民的形象?他創造雲中布穀國有何深意?

或許阿裏斯托芬已經將這個答案帶走了。

阿裏斯托芬在世的時期就受到了好友柏拉圖、蘇格拉底等人的稱讚,他被奉為古希臘的第一位喜劇詩人。他以不凡的智慧、尖銳的諷刺和優美的風格聞名於世。他的喜劇在歐洲文學史上的文藝複興時期,古典主義時期,以及啟蒙文學時期都產生過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