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珀西·比希·雪萊:你好,歡樂的精靈(1 / 3)

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他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

“哦,西風啊,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是英國文學史上瑰寶一般的人物,他積極向上,熱情蓬勃。詩人的想象力永遠是不可小覷的力量。雪萊在《雲》、《致雲雀》、《西風頌》等抒情詩中,通過描寫自然景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品想象豐富,音韻和諧,節奏明快,在世界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詩人中的詩人

珀西·比希·雪萊,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1792年,雪萊出生於蘇薩科斯郡的一個貴族家庭。良好的家世背景讓他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雪萊12歲就被送進伊頓貴族學校,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然而,雪萊僅僅在牛津大學生活學習了一年就被迫中斷學業,原因是他發表了一本名為《無神論的必然性》的小冊子。被學校開除後,雪萊到都柏林參加愛爾蘭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

三年後的1813年,雪萊發表其第一部長詩《麥布女王》,詩中無情地抨擊封建製度的專橫野蠻和英國資本主義製度的剝削本質,反映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引起了英國資產階級的仇視。這首作品讓雪萊惹禍上身,他被迫於1818年僑居意大利。在僑居意大利的這一年,雪萊又發表長詩《伊斯蘭的起義》,該詩借用東方的故事熱情歌頌資產階級革命,再一次地無情抨擊了歐洲的反動封建勢力。1819年完成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詩劇以古代神話為題材,表達了反抗專製統治的鬥爭必將獲勝的信念,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同年完成了取材於意大利曆史故事的詩體悲劇《欽契一家》,表達了詩人反抗暴君的思想,是雪萊最具創造性的作品之一。

這個偉大而崇高的生命,卻在1822年7月,永遠地停在了斯佩齊亞海灣。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葬送了這個年僅30歲的詩人。

難以掩飾的天賦

出名要趁早,很多成就斐然的人物,幼年時期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雪萊也不例外。

雪萊8歲時就開始嚐試詩歌的創作。12歲那年,雪萊進入伊頓公學。在這所貴族學校中,新生總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雪萊如火一般的個性,讓他向這些不公正的待遇發起了公然的反抗。在伊頓公學的幾年時間裏,他與其表兄托馬斯合作了詩歌《流浪的猶太人》,並出版了諷刺小說《紮斯特羅奇》。

1810年,雪萊進入牛津大學。這一時期,雪萊接受了英國自由思想家休謨等人的思想,將自己關於上帝、政治和社會等問題的想法寫成小冊子《無神論的必然》,並散發給一些素不相識的人,並詢問他們看後的意見。

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的雪萊被牛津大學開除。因為這種事被學校開除,在現在看來隻能說明雪萊是一位具有超前意識的行動家,而在當時這卻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雪萊的父親是一位保守的鄉紳,當雪萊被學校開除以後,父親要求他公開聲明自己與《無神論的必然》毫無關係,而倔強的雪萊果斷拒絕了父親的“無理”要求。為此,他被逐出家門,斷了所有的經濟支持。無路可走的雪萊在兩個妹妹的幫助下,度過了一段獨居的生活。

1812年2月12日,雪萊攜妻子前往都柏林,支持愛爾蘭天主教徒的解放事業。在那裏雪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並散發《告愛爾蘭人民書》以及《成立博愛主義者協會倡議書》。在政治熱情的驅使下,此後的一年裏,雪萊在英國各地旅行,散發他自由思想的小冊子。同年11月,他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的寫作,這首詩富於哲理,不僅抨擊了宗教的偽善、封建統治者的無道,還揭露了廣泛存在於勞動人民當中的各種不平等現象。

1815年,雪萊的祖父逝世,按照當時的繼承法,在經濟上十分貧困的雪萊獲得了一筆年金,但他拒絕獨享,而將所得財產與妹妹分享。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哲學、政治短文的創作上。

1818~1819年,雪萊完成了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的創作,並寫下了廣為流傳的《西風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遭遇了與《麥布女王》相同的命運,不能公開出版;而堪稱雪萊最成熟、結構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則被當時的英國評論家汙蔑為“當代最惡劣的作品,似出於惡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英國詩壇的另一顆明星——約翰·濟慈逝世。雪萊隨後創作了飽含深情的《阿多尼》,抒發自己對濟慈的悼念之情,控訴了當時陳腐的英國文壇和社會現狀。

麵向社會依舊勇敢

雪萊的婚姻開始於他浪漫而崇高的信念。

因為輟學而被父親趕出家門的雪萊,在無家可歸的那段時間,結識了妹妹的同學——哈麗雅特·韋斯特布魯克。雪萊與這個16歲的小旅店店主的女兒僅僅見過幾次麵。這個少女是可愛的,又是可憐的。雪萊在威爾士看到少女在來信中講述自己遭受父親的虐待後,便毅然決然地趕回倫敦,帶著這個身世可憐、傾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們在愛丁堡結婚,之後住在約克。

當浪漫的騎士精神經過理性的冷卻,這場倉促的婚姻中較為真實的一麵,隨著兩個人的成長開始顯現。雪萊不得不承認婚姻並沒有救助他的妻子,反而是將兩個人綁在一起來承受另一種折磨。在精神上、感情上,兩個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1816年11月,雪萊的妻子因為忍受不了無愛的婚姻而投河自盡。在法庭上,因為雪萊激進者的身份,大法官將兩個孩子的教養權判給其嶽父。為此,雪萊受到沉重的打擊,就連他最親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麵前提及他的孩子。對此,雪萊寫了《致大法官》和《給威廉·雪萊》來表達內心的痛苦和憤怒。

在這一時期,雪萊結識了葛德文的女兒瑪麗·葛德文,她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們很快地相愛了,一起遊曆歐洲大陸。幾年後,雪萊在日內瓦湖畔與拜倫相識並成為摯友,他將拜倫與他自己作為原型創作了《朱利安和馬達洛》。

雪萊與瑪麗最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為了不影響他與瑪麗所生孩子的教養權,雪萊攜家眷永遠地離開了英國。他們對於愛情和婚姻的純潔理想,連最苛刻的評論家都無可挑剔。

1822年7月8日,雪萊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號,從萊杭渡海返回勒瑞奇的途中遭遇風暴,雪萊以及同船的兩人無一生還。按托斯卡納當地法律的規定,任何海上漂來的物體都必須付之一炬。雪萊的遺體由拜倫等人以希臘火葬的儀式火化,他們為年輕詩人冰冷的遺體塗抹上了乳香,並在火焰中撒上海鹽。1823年1月,雪萊的骨灰安放於羅馬。

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善良的人躺在這裏接受人們的悼念

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在今天緩緩西沉了,他走向了冰冽和寒冷的棺木,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片溫暖和光明。讓我們為這個善良的人兒祈禱和祝福。

不安分的孩子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家庭裏誕生了。在他小時候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著他的是歡樂的詩歌和優美的文學。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個充滿了優良的知識教養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文學的忠實愛好者,特別是他的奶媽阿琳娜·羅季昂諾芙娜,這個農奴出身的女人,不僅用她的母乳哺育了小小的普希金,更是用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說故事和各種地方方言來培育他。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中學接受教育,在他12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文學創作。

在1815年的中學考試中,他在全校師生麵前朗誦了自己創作的名為《皇村回憶》的詩歌,這首詩作向人們展示了他卓越的創作才華。

1817年從皇村中學畢業後,他積極投身到一係列的進步文學社團,例如“阿爾紮馬斯社”和“綠燈社”。他深受當時愛國思潮和進步思想的影響,結交了一些未來的十二月黨人,這些人當中有很多人都和他建立了良好的朋友關係。他們經常聚在一起,熱烈地討論關於俄國的社會問題、人民的生存問題,以及婚姻和自由、詩歌和文學等方麵的問題。

也是在這一段時間,他創作了一係列歌頌自由的詩歌,例如著名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鄉村》等。這些詩歌從側麵抨擊了沙皇的嚴酷統治和貴族的腐敗生活。而他諷刺的言辭刺激了沙皇當局的神經。

於是在1820年3月的一天,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在皇宮裏對著麵前的一堆大臣們生氣地說道:“我要把這個不知厲害的人流放到西伯利亞去!你們看看,俄羅斯的社會被他攪得成了什麼樣子,現在街上到處都是他作的那些歪門邪道的詩,而那些民眾居然都把他奉為神靈了,居然還有人高聲朗誦它,把它們記在大腦中!現在他弄得俄羅斯到處都是煽動性的詩,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誦它們。”

“這個人的確是不知天高地厚,他居然敢在詩句當中影射我們的沙皇大帝,我們應該給他一個教訓,讓他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人間疾苦。”其中一個大臣故意高聲答道。

“尊敬的沙皇陛下,普希金還是個毛頭小子呢,他在這個年紀還不是很懂這些東西,我們隻需要稍微懲戒以示威嚴就好了。隻要讓他嚐到了一點困難,那麼他可能就會醒悟過來了。而且以後說不定還會歌頌您呢!”宮廷詩人傑爾查為普希金求情道。

“你說得很對,那麼就把普希金流放到南方去吧。任何人沒有我的命令,不允許他重新踏回聖彼得堡。”沙皇發出了他的法令。

於是在1920年,普希金被流放到了南方。

福禍相依

普希金在南方度過了四年的流放生活。本來在他人看來是一件頂倒黴的事情,但是在普希金身上,卻發生了轉折。

俄羅斯的南方不是荒涼貧瘠的,相反,南方的大自然是雄偉壯觀、美麗巋然並且充滿了勃勃生機。他感歎道:“大自然是一幅靈動的畫,充滿了難以描述的、但卻是安靜默然的美好。”

這一切對於普希金來說無疑是一個天然的寶藏。在這樣的自然環境當中,潛藏在他內心深處的對於廣闊天空的渴望和自由人生的呼喚漸漸蘇醒了。於是在四年的時間裏,他不斷地創作了一批抒情詩和極具浪漫主義的敘事詩,如《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莎拉伊的淚泉》等。

從這一時期開始,普希金在詩作中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24年,沙皇命令警察偷偷地攔截了普希金的私人信件。在這些信件當中,他談到了關於無神論的觀點,於是沙皇以這個為借口撤銷了普希金的公職,而且隨之被遣返到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夫斯克村。在這期間,他受到了當地的政府、教會和他父母的多方麵監視。

在這兩年的幽禁時光裏,他創作了上百首的詩歌,完成了長詩《茨岡》和曆史劇《鮑裏斯戈都諾夫》。高爾基這樣評價他的作品:“我認為《鮑裏斯戈都諾夫》是俄羅斯文壇最優秀的曆史悲劇,是普希金實踐現實主義創作的偉大勝利。”

1825年12月14日,聖彼得堡爆發了十二月黨人的武裝起義。但是這場起義很快被新沙皇鎮壓了下去。當這個消息傳到普希金的耳朵之後,他的心中非常的失望和悲憤。而新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態度,也是為了將普希金為他所用,把他召回了莫斯科,恢複了他作為一個詩人的自由之身。

回到莫斯科以後,普希金對於社會和人生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在這種熱情的推動下,他達到了自己的創作高峰。

1828年,普希金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辦的一個名流舞會。而他的目光從一開始,就被一位年輕而美麗的女性吸引。於是他勇敢地走到她的麵前,向她伸出了手。他們開始了兩人的第一支舞。這無疑是個良好的開始。而在跳舞的過程中,他知道了這個少女的名字——塔麗婭·岡察諾娃。

在這場舞會之後,普希金開始了對塔麗婭·岡察諾娃的正式追求。他為她獻上美麗的詩句、鮮豔的花朵,以及溫柔的言語和殷勤的服務,在經過了一年的相處之後,他終於向這個美麗的少女說出了結婚的請求。但是塔麗婭·岡察諾娃卻被這個舉動嚇呆了。她很喜歡普希金,但是由於年齡太小的關係,她對婚姻並沒有什麼概念。於是她提出了要好好地考慮一下,所以暫時拒絕了普希金的要求。

1830年,執著的普希金又向塔麗婭·岡察諾娃發出了踏入婚姻殿堂的要求,這次卻異常順利。美麗的少女在經過了一年時間的考慮之後,明白了自己對於普希金的愛戀,並且也做好了作為一個新娘的準備。

普希金的家庭也為這樣的婚姻感到滿意,於是普希金的父親將他在波爾金諾的一塊領地和200個農奴劃歸成普希金的財產。於是在這一年的秋天,普希金動身去波爾金諾去處理財產過戶的手續。但是當他到達波爾金諾的時候,正好遇到那裏發生了霍亂疫情,政府為了保證疫情得到有效控製,向外阻斷了交通。普希金雖然很著急,但還是不得不在波爾金諾住了將近三個月。

就是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似是非常的不走運,但是卻為普希金,甚至是全世界的文壇帶來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在這短短的三個月裏,他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它講述了一個充滿了思想和知識的年輕人在上流社會中的遊離不定,他既不願擺脫固有的現實生活,又不願和拜金主義式的生活同流合汙,於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這部史詩般的作品全方位地展現了俄國社會現狀,各階層的人物特點,並且通過主人公奧涅金的形象反映了在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之前,俄羅斯貴族青年的精神世界。

《葉甫蓋尼·奧涅金》被文學家別林斯基盛讚:“這部小說是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貼近人民的作品。”

除此之外,還有《射擊》、《暴風雪》、《棺材匠》、《驛站長》和《村姑小姐》5個短篇;《吝嗇的騎士》、《石客》等4個小悲劇;還有長詩《柯洛姆納的小屋》等。

這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波爾金諾之秋”。

1837年,由於普希金的思想和創作不肯迎合新沙皇的統治,於是新沙皇對普希金的態度產生了變化,由最開始的拉攏變成了極端的仇視,於是那些貴族階級企圖將普希金置之死地。普希金很快被卷入到了沙皇及其黨羽精心策劃的決鬥當中,而普希金被刺中,最後因重傷不治身亡。

傳遞光的使者——藝術家的墓誌銘

拉斐爾·聖齊奧:大自然害怕他會勝過自己的工作

拉斐爾在這裏安息,

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敗北的恐懼;

而當他一旦溘然長逝,

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

意大利有一位畫家,他的作品以“秀美”著稱。這位畫家本人和他的畫作一樣,性情十分平和,他就是拉斐爾·聖齊奧。

畫聖之死

1520年耶穌受難日的這一天,整個羅馬上空都籠罩著陰霾,一代畫聖,享有至高無上榮譽的拉斐爾·聖齊奧,在這天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世。也許走得太過匆忙,他連告別的話都來不及說一句;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料到生命將自此終結,手邊未完成的畫作,腹中正在張羅的設計稿,一切的一切,竟就這樣戛然而止,停止在他37歲的征程上,停止在他做過無數個夢的床前。

他的死訊很快傳遍了羅馬城,熱愛他的人們紛紛聚集到他的靈柩前,默默地瞻仰他的遺容,拉斐爾英俊的麵容蒼白如紙,一個鮮活的生命自此不會再有半點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