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珀西·比希·雪萊:你好,歡樂的精靈(2 / 3)

在這些悲傷的人中,有一位姑娘顯得尤為突出,她麵容憔悴淚如雨下,悲傷得難以自持。她就是拉斐爾的未婚妻,紅衣主教的侄女瑪利亞。如果拉斐爾沒有死,他們將在幾天後,在這所教堂舉行婚禮,可是而今,她卻在這裏為未婚夫送行……

關於拉斐爾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人斷言他死於縱欲過度,而有人則說他死於傷寒,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從他31歲受命於教皇尼奧十世全麵主持聖彼得堡大教堂的建設工作開始,就已經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的所有,他嘔心瀝血地工作,廢寢忘食是常有的事情,如此這般的操勞,其實早已拖垮了他的身體。因此,無論是所謂的縱欲,還是傷寒,都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拉斐爾死在了他的事業巔峰期,而今想來,未必是件壞事,因為他那張英俊的臉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目中。18世紀時,一位名叫歌德的人向世人宣傳了一個名叫維特的少年心中的苦悶之後,一種“少年維特風潮”便開始迅速蔓延,將生命的句號畫在最輝煌的時刻似乎成為了一種最浪漫的死法。拉斐爾就是這樣,連死都符合了人們心中的期待,叫世人如何不愛他的完美!

幸運的人生

拉斐爾出生於1483年4月6日,他的家鄉是意大利烏爾比諾的一個小村莊。拉斐爾的父親是一位宮廷畫師,也正是因為職業的敏感,父親在拉斐爾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他的繪畫天賦,並耐心地給予了正規的指導。

7歲的時候,拉斐爾的母親撒手人寰,父親在不久之後另娶他人。年輕善良的繼母對拉斐爾關愛有加,完全顛覆了傳統繼母的狠毒形象。在拉斐爾11歲那年,父親也離開了人世,他成為了一個孤兒。

慶幸的是,繼母對拉斐爾依舊很是照顧,她相信拉斐爾有朝一日一定能在繪畫方麵出人頭地,於是便和拉斐爾的叔父商量,將這個孩子送到佩魯賈去學習繪畫。叔父欣然同意了,並且答應為拉斐爾解決全部的學費。

親人將拉斐爾送到了烏布裏亞畫派的中心——佩魯賈,且拜了該畫派的創始人西格羅·佩魯吉諾為師,這一年的拉斐爾16歲。他深知自己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非常的努力。在他小小的心中,父母早亡雖然給他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痛,但叔父和繼母的真心關懷給予了他積極向上的正麵力量,在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他感受到的都是善良的東西,因此內心世界非常純淨,這也是後來的拉斐爾擁有很好的人緣且受萬民景仰的原因之一。

聰慧的拉斐爾進步很快,一年之後,他就能夠獨立完成作品了。隨後,他回到了家鄉“閉關修煉”,努力提高自己的畫技。

1504年,拉斐爾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佛羅倫薩,這是一個大師雲集的地方,也是一個機遇眾多的地方,拉斐爾夢想著要在這裏大顯身手,成為真正的繪畫大師。他也明白,此後的路還很長,也很艱難。

他先來到布朗卡西教堂,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臨摹這裏所有的壁畫,而且還從其他知名畫家的畫作中吸取營養,進步很迅速。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自己的師兄平圖裏奇奧正在為西埃納大教堂的圖書館繪製壁畫,他便趕到了西埃納協助師兄一起完成這項工作。正是因為他的參與,後來有傳聞說,平圖裏奇奧欺世盜名,圖書館中的壁畫完全是由拉斐爾所作。但傳聞始終無法證實,因為二人畢竟師出同門。可以肯定的是,這是拉斐爾創作宗教題材人物肖像畫的開始。

1506年,拉斐爾重返佛羅倫薩,開始專攻聖母題材的畫作。其實早在先前他就已經練習了很多年,此番施展技藝,可謂厚積薄發,拉斐爾的聖母像一出,即刻名聲大噪。他的聖母畫像一改從前的死板冷峻、高不可攀的形象,讓聖母變成了慈祥的母親,且集合了所有女性的柔美。

高處不勝寒

隨著拉斐爾知名度的提升,很多人找上門來,希望他能幫忙這樣那樣的創作,自小與人為善的拉斐爾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因此自身的工作也開始忙碌起來。

這個時候,他的同鄉、建築師布拉曼特將他推舉給了教皇尤裏烏斯二世,希望他能為教皇出一份力。彼時的尤利烏斯二世正擔任著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工程的總監理人,他也聽聞了拉斐爾的名聲,決定會一會這個年輕人。

應教皇之邀,拉斐爾於1508年從佛羅倫薩來到羅馬。

他俊美的臉龐、謙遜的態度和過硬的畫功,很快贏得了尤利烏斯二世的歡心,在教皇的關照下,拉斐爾獲得了很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而且順利地進入了上流社會。貴族們都很喜歡這個年輕的小夥子,紛紛邀請他為自己或者家眷作畫,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隻有有錢、有地位的人才能擁有自己的畫像,普通老百姓家中是不可能出現自己的肖像的。

拉斐爾也因此收入頗豐,過上了富足愜意的生活。此時,許多女人紛紛向他拋出了紅繩,要麼許以一段婚姻,要麼想做一世情人。

美女,金錢,一個男人活著不就是希望得到這些嗎?但繁華和虛榮並沒有迷住拉斐爾的雙眼,因為他的心中始終有著更高的追求,這一時期,他的創作也達到了巔峰,除了梵蒂岡,幾乎在意大利的每座教堂裏麵,都能看到拉斐爾的畫作,而他最著名的作品《西斯廷聖母》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西斯廷聖母》中的聖徒以教皇尤裏烏斯二世為模特,在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巨大的帷幕剛剛掀起,聖母身披長袍,懷抱嬰兒,赤足降臨人間,左邊的教皇虔誠下跪,並以手示意,像是要把聖母介紹給所有人。這幅畫曾經懸掛於聖西斯廷教堂長達幾個世紀。

1513年,對拉斐爾有知遇之恩的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與世長辭,拉斐爾曾一度陷入失意和迷茫中,他深知自己的成就和教皇的扶持分不開,而現在,自己的保護傘死了,新繼任的教皇又會怎樣對待自己呢?

好在新教皇尼奧十世也非常賞識他的才能。而且任命拉斐爾為宮廷畫家,搬進梵蒂岡入住。他和教皇成為了忘年交,認識了更多有錢有勢的朋友,在布拉曼特去世後,拉斐爾又被任命為聖彼得大教堂建築總監。

好運向拉斐爾張開懷抱,無數訂單紛遝而至,人們像是約好了要把這位天才的才華榨幹一般。而一樁能夠讓他有望成為主教的政治婚姻也找上門來了。

實際上,在拉斐爾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生活得非常辛苦,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內心的自我衝突也讓他陷入了抑鬱。一方麵,奢華的上等人生活令他欲罷不能,他想要位高權重,想要往上爬,因為他自己的事業根本無法和教會脫離關係,他所有知名的聖母畫像隻有懸掛在教堂,與其功用相一致,才能稱為名作。

另一方麵,當時與之齊名的“文藝複興三傑”中的另外兩位,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在藝術造詣上都要高於他,而且那兩位與他的政治立場完全對立,他們與教皇不合,也不屑於教廷的支持,在他們心中,藝術是真正的藝術,無須用權勢來烘托。拉斐爾也想成為這樣的人,他同樣對教廷的黑暗不滿,他也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教皇所謂的藝術素養都是拿來騙人的,這幫腦滿腸肥的主教、教皇其實都是權欲熏心的惡俗人,而自己也不過是他們的一枚棋子罷了。

每當拉斐爾與自己最愛的情人——麵包房主的女兒瑪格麗特相處的時候,他總是能找到內心的安寧。這個並不漂亮的女子卻能給予他世界上最純淨的愛和最安靜的傾聽。他掙紮著,想要脫離梵蒂岡,脫離羅馬,脫離那虛偽的一切,隻和自己心愛的女子廝守。但每每回到梵蒂岡的畫室,看著這華麗高雅的房間,看著無數的訂單和滾滾的財源,他又開始動搖了。

正是在這樣的左右搖擺間,拉斐爾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與紅衣主教侄女瑪利亞的訂婚。可是在完全背叛了自己靈魂之後,拉斐爾痛苦不堪。他瑟縮起來,閉門謝客,整整一個星期,他和最愛的女子瑪格麗特糾纏在一起,仿佛要從彼此的身體裏,找到最卑微的、最真誠的,也是最後的存在……

說他縱欲過度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的靈魂已經苟延殘喘,唯有瑪格麗特能夠拯救。然而,一個弱女子的力量卻是微薄的,唯有用最原始的方式給予和包容。

未知拉斐爾的死是幸亦或者不幸,未完成的《基督顯聖》懸掛在他的床頭,達到事業巔峰的稱讚、惋惜或者哀傷都可以拋在腦後了,誰說這場死亡不是拉斐爾屬意的?也許,他一早就想如此了。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此生隻對音樂執著

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

他的經曆深刻地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不幸未必會主宰生活,它也許隻是幸福的一個華麗的轉身,隻要我們心中有夢想、有堅持,即便是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最不幸的,也可能成為勇敢生活的穩固基石。他就是貝多芬,一個近乎瘋狂的音樂家,在雙耳失聰之後依然創作出了許多震驚世界的樂曲,他那天才的頭腦也時常會讓他癲狂,但他最終還是得到了世人的景仰和尊敬。

培養“神童”

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過的生活,但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無論他是誰。因此,貝多芬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盡管他從生下來就注定連上學的權利都會被剝奪。

父親是一個碌碌無為且嗜酒如命的登徒子,在當地宮廷唱詩班擔任男高音,但是他那微薄的收入往往連酒錢都不夠付,更不要說來支持家用了。

母親一個人操持家務且撫養著七個孩子,非常艱難。最初,作為宮廷樂團樂長的祖父還能夠主持這個家的大局,使大家免受太多的苦,但可惜在貝多芬3歲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父親變得更加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對誰都是凶巴巴的,動不動就一頓打罵,生活上從未給過妻子和孩子任何關心。

但清醒以後的父親,卻頗具慧眼地發現了貝多芬的音樂才能,他期待著自己能夠培養出一個神童,有如莫紮特般享譽世界,然後給自己帶來豐厚的收入,保證老有所依。懷著這麼個並不單純的目的,父親開始著重“培養”貝多芬。

於是鄰居們時常在半夜三更會聽見鋼琴聲,小貝多芬痛苦的啜泣聲和他父親醉醺醺的打罵聲,因為每彈錯一個音符,父親都會暴怒地打他耳光,在記憶中,貝多芬總是這樣疼痛著進入並不香甜的夢鄉。

1778年,父親處心積慮地在貝多芬身上作假,謊報了他的年齡,把他當成6歲的兒童帶出去巡演。雖然這次演出讓貝多芬贏得了家鄉人民的尊敬,但卻未能像莫紮特那樣引起世界的轟動。

慶幸的是,貝多芬並沒有因為父親的擺布和壓力就叛逆地厭惡音樂,相反,他自己也能從音樂中找到快樂和幸福,隻是在12歲之前,他受到的教育都是淩亂的,根本沒有係統和章法。

1782年,貝多芬有幸認識了風琴師尼福並拜他為導師,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旅。尼福是一位非常有造詣的音樂家,正是他打開了貝多芬的視野,細心地培養貝多芬的音樂素養,他相信貝多芬是塊璞玉,隻要耐心雕琢,一定會煥發光彩。

1787年,尼福帶著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並將他介紹給了當時已經“名震江湖”的莫紮特和海頓。莫紮特在聽了貝多芬的演奏之後斷言,這個人遲早要震驚世界。

身在維也納這座音樂殿堂,貝多芬的心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麵感慨世界之大,自己竟然如井底之蛙一般一直縮在波恩,音樂造詣上沒多大進展,一方麵又覺得興奮,因為在這裏認識了更多能夠帶領自己前進的人。

正當貝多芬準備投入所有精力來學習音樂的時候,母親的死訊傳來,他不得不立刻起身返回波恩。

料理完母親的葬禮之後,貝多芬才發現自己已經在家庭中泥足深陷,作為長子(哥哥已夭亡),他不得不承擔起這個家庭的重擔,照顧年老的父親,幫扶下麵的弟弟妹妹。他根本無力抽身,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792年父親去世,他才得以再度來到維也納。

可惜這個時候,偉大的莫紮特已經離開了人世,他無法再給予貝多芬任何引導了,但幸好海頓還在,而且通過他,貝多芬認識了更多著名的作家和音樂家。

語不驚人死不休

從1792年到1800年,這是貝多芬的成熟期,他接觸了很多人,吸納了很多的思想,並逐漸奠定了他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的創作風格。但對於真正的音樂創作來說,他還處在準備階段。

1801年,一個美麗的女子朱列塔點燃了貝多芬心中的愛火,他滿懷激情地寫下了《月光奏鳴曲》獻給心目中的女神。誰知道,朱列塔卻完全不解風情,她對貝多芬不感興趣,對貝多芬創作出的驚世之作更不感興趣,隻有閃閃發光的珠寶和絢爛的衣服能夠讓她眉開眼笑,當然她也毫不掩飾自己,虛榮地嫁給了伽侖堡伯爵。

內心終於找到寄托且完全付出毫無保留的貝多芬,完全被心愛的人傷透了,他萬念俱灰,曾在一個雨夜龍飛鳳舞地寫下了一封遺書。可是當他將最後的落款寫完之後,突然不想去死了,曆經苦難且絕望到底的他瞬間變得強大起來。

慢慢從灰暗中走出來的貝多芬創作了一係列明朗的音樂,《第二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等,還有不少的小提琴協奏曲和鋼琴奏鳴曲,都是他這個時期的傑作。

這時候的貝多芬已經名聲在外了,人們期待著這位傑出的人物能夠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卻沒有人知道,一件可怕的事情正在越來越嚴重地折磨著貝多芬。

其實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就感覺到自己的聽力在日漸下降,作為一個音樂家來說,這幾乎是致命的,可是他一直獨自承受著這份恐懼,且更加不懈地進行創作。期間狀況越來越糟糕,直到1801年,他確定自己的耳疾已經不可能再治愈的時候,才把這個情況告知了最好的朋友。但這並沒有擊垮他,反而成為了更加強大的動力,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聾子能成為偉大的音樂家?但貝多芬就能!

1802~1812年的10年間,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期,被後世稱為他的“英雄年代”。在他過世之後,門德爾鬆曾經得到過他的手稿,並將其中一份展示於眾人麵前,在那張有些陳舊的稿紙上,某個地方竟然改了又改地貼上了十二層標簽,但當人們把標簽一一揭開時驚訝地發現,最後一次的修改竟然和最初的構想相同。我們可以想象,這到底是經過了多麼百轉千回的思考和嚐試,才最終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留給世人如此的精品。

超越生命的執著

音樂於貝多芬而言,早已超越生命。

1818年起,貝多芬的耳朵就完全聾了,健康狀況也日益下降,雖然他曾經收入不菲,但隨著整個歐洲出現的政治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再加上他不拘小節的生活習慣,最終入不敷出。

那個時期,貝多芬的創作暫顯頹勢,生活也不穩定,時常搬家,每到一個新地方,他甚至連鋼琴的支腳都不支起來,就坐在地上開始彈琴創作,投入的時候根本忘記了自己身在何處,由於每天彈奏的時間太長,手指發脹,他幹脆在旁邊準備了涼水,隨時端起就朝自己頭上澆下來,一盆盆的水順著地板滲入到了樓下,令別的住戶非常憤怒。

麵對這樣的房客,每個房東都很頭疼,所以貝多芬常常遭到驅逐,但房租卻是提前預付的,最多的時候,他同時在為四套公寓埋單,可想而知他的生活費都去了哪裏。

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還是以驚人的毅力創作出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燦爛的一生,表達了一個不可企及的理想世界。

1826年,貝多芬患上了重感冒,由於沒有及時問診而引發了肺水腫,拖到了第二年的3月26日,他終於痛苦地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在這個偉大音樂家生命消亡的那一刻,竟然沒有任何人陪在他的身邊。這一年,他剛剛57歲,對於一個能夠震撼人類靈魂的人來說,這樣的年歲顯然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