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懷抱,我也不會屈服,不受宰製。
“最親愛的,我想告訴你,你給了我最徹底的快樂,沒有人能和你相比。然而這一次我熬不過去,我在浪費你的生命……害病之前,我們的日子快樂得不能再快樂,那都來自你。從第一天到現在,人人都知道。”這是弗吉尼亞·伍爾夫在留給丈夫倫納德的絕筆信中表達出的愛與感激。
真正的柏拉圖
弗吉尼亞·伍爾夫將留給丈夫倫納德的最後一封信寄出之後,來到烏斯河邊,在衣服口袋中裝滿了石頭,然後沉靜地朝河裏走去……這是1941年的3月28日。
直到三個星期之後,她的屍體才被幾個遊玩的小孩子發現。這位59歲的文壇才女,20世紀最傑出的意識流大師終於選擇了自我毀滅。
丈夫倫納德一個人去認領了伍爾夫的屍體,帶回來埋在了家中的一棵樹旁邊,他拒絕了所有親友的問候,整整無私奉獻了29年之後,倫納德唯一的心願是單獨和妻子待一會兒。這個並不算偉岸的男人原本是個不婚主義者,卻在和伍爾夫相識後迅速墜入情網,他被伍爾夫那與生俱來的才華深深吸引,堅決地與這位文壇奇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我自私、殘酷、好色、妒忌、愛說謊且或許更為糟糕。因此我曾告誡自己永遠不要結婚。這主要是因為,我想,我如果和一個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估計我控製不了我的這些惡習……你是多麼聰明、美麗、坦率。此外,我們畢竟都喜歡對方,我們喜歡同樣的東西和同樣的人物,我們都很有才氣,最重要的還有我們所共同理解的那種真實,而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正是這封深情款款的信,最終讓同樣糾結於是否要結婚的伍爾夫卸下了防備。1912年,他們歡喜完婚,這可讓布魯姆斯伯裏的才子們大跌眼鏡,因為在他們心中,伍爾夫太過耀眼,而倫納德卻才氣平平,沒有人看好這段婚姻,但倫納德和伍爾夫卻用事實證明了,彼此是對方最正確的選擇。
伍爾夫在文壇上簡直可以算是一個奇跡,她那勃發的靈感和嫻熟的駕馭文字的能力讓許多人望塵莫及,但在生活中,她幾近白癡。她會在做飯的時候把戒指掉在湯鍋裏,錯把鹽當作糖來放的事情時有發生,她甚至會在參加宴會時把襯裙穿反……
但為她絕世才華所傾倒的倫納德,居然微笑著忍受了這所有的缺點,而且他還用了29年的時間忍受伍爾夫的性冷淡,以及亂七八糟的和各式男女的緋聞。他一直包容著,且細心地照料著時刻處於崩潰邊緣的伍爾夫,就連醫生診斷伍爾夫應該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之後,倫納德也拒絕這個建議,他覺得沒有誰能夠像自己一樣麵麵俱到地照顧妻子。
我是你謙卑的小畜生
伍爾夫的一生都受瘋癲困擾,精神狀況時好時壞,這和她童年的經曆不無關係。她的家裏共有九個兄弟姐妹,父親雖然是一位文學評論家,但極端地重男輕女,作為女子的伍爾夫對這個家庭來說隻是一個需要養活的負擔而已。慶幸的是,她可以自由出入父親的書房,並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大量閱讀其間收藏的各類書籍,她閱讀的速度和理解能力讓父親都感到驚訝。可以說,她的文學之路是從這裏開始的。
但除了閱讀的時光之外,伍爾夫感受到的生活是驚恐的,她同母異父的兩個哥哥經常對她進行性侵犯,這使得“性”這件事情在伍爾夫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無法從生活中真正解脫出來的小女孩,隻能從大量的書籍中尋找寬慰。
1895年,伍爾夫的母親去世了,她的精神第一次崩潰,誰都不知道,這個年僅13歲的女孩,內心深處到底隱藏了多少疼痛和哀傷。
兩年後,伍爾夫的精神再度出現問題,原因是她目睹了自己的姐姐孕中去世。她開始寫日記,試圖用文字來宣泄內心的壓抑和情感。
待到父親去世的時候,伍爾夫第三次精神崩潰。這次,死亡對她也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力,她妄圖跳窗自殺。姐弟們都察覺到了她精神上的異常,決定搬離傷心的地方,換一個環境開始生活。在搬到布魯姆斯伯裏後,伍爾夫開始給報刊雜誌寫各種文章。很快地,她就成為了布魯姆斯伯裏文化圈裏的核心人物,她和姐姐凡奈莎在這裏成立了一個20世紀以來最自命不凡的文化沙龍,很多當時不被主流文化收編的“思想巨人”都是她們的座上賓,而這些人都帶著美麗的心情將伍爾夫稱作“英格蘭百合”。
自幼飽受性騷擾的伍爾夫對男女之情有著近乎本能的抗拒,但卻非常迷戀同性之間的情感,在母親去世後的日子,她和姐姐凡奈莎的關係逐漸親密起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凡奈莎承載了伍爾夫所有的激情,熾烈且狂熱。
伍爾夫,這位文藝界風光無限的公主,內心卻是無比脆弱的,她給自己的心築起了高高的牆,然後宛若母獅一般護衛著自己的領地且充滿攻擊性。但這一切都是假象,如紙一般,一捅就破。唯有凡奈莎的擁抱、親吻以及溫香軟語,才能讓她感到安全。
然而,伍爾夫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凡奈莎接受了其執著的追求者克萊夫·貝爾的求婚,憤怒的伍爾夫離家而去。可是在凡奈莎新婚之夜,她還是寫來了一封信:“離開了你的島嶼,我依然是你謙卑的小畜生。”
凡奈莎大概是伍爾夫此生最愛的女人了吧,而且這份愛赤裸裸地表現於伍爾夫的所有作品中,為了表達自己的妒忌,她甚至主動勾引姐夫來刺激姐姐。但凡奈莎卻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原諒了伍爾夫的一切行為,她把伍爾夫的激情歸於“薩福傾向”(薩福是西方古代著名的女同性戀詩人)。
愛永遠不會消失
作為最早的女權主義者,伍爾夫並沒有完全地走到男性的對立麵,她閱讀浩瀚的書海,試圖從曆史中找到女性問題的連接點,最後發現,“所謂女人不及男人的假象,恰恰是男人們一手製造的。”最後她提出,如果能夠給一個女人一間屬於她自己的房間和每年固定的收入,她們也能夠擺脫男性的控製,能夠平靜且客觀地思考。
然而在她的小說中,卻始終能看到一個主題,女性之間的情感更容易水乳交融,異性之間反而橫陳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基於這樣的思想,伍爾夫覺得,她這輩子是不可能結婚了,她恐懼男性,更恐懼身體的接觸……直到她生命的守護者倫納德的出現。
在倫納德的照顧下,伍爾夫的創作之路全麵開花,為了方便她的作品出版,倫納德買來了一台二手的印刷機器,幫助伍爾夫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伍爾夫每一次寫作完,都要經曆一段痛苦的精神崩潰過程,像是把自己體內所有東西都掏空了,用一種極致的感染力流於筆下之後,她就徹底成了一個假人,一個空殼。盡管享有盛譽,但她很不自信,從來不敢與其他人探討自己的作品,倫納德是她唯一的忠實的讀者,每一部作品都是由倫納德第一個來閱讀,且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伍爾夫自己都說,如果沒有倫納德,她可能早就開槍自殺了。她明確地宣布,倫納德是她創造力的源泉。
可是,死亡開始對她越來越有吸引力,尤其在1940年,德國空軍轟炸英倫島的瘋狂行為開始後,伍爾夫的房子和出版社都被炸毀,他們隻能躲到鄉下去避難,作為猶太人的倫納德變得忐忑不安起來,他深知如果英國戰敗,後果不堪設想。夫妻兩個相互影響,騷動不安,他們設計了各種死法,每天惶惶不可終日。
伍爾夫終於忍到了極限,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再痊愈了,她也不打算再痊愈了,她隻覺得,不能再用自己的老病殘軀糟蹋倫納德的生命,她該離開了。多麼氣勢磅礴的態度,就算要麵對死亡,也得由她自己來決定時間和方式。
她就這樣走了,一場死亡,一場解脫,她總以為,沒有了她,丈夫才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但她不會明白,與她相守,本就是丈夫心中最平靜的期待。
威廉·莎士比亞:讓我安息者將得到上帝祝福
耶穌在上,好朋友,切莫動手,
切莫發掘這掩埋著遺骸的土丘。
愛惜這裏的墓碣會得到福佑,
移動我的遺骸者將遭受詛咒。
他出生於1564年4月,逝世於1616年4月,出生時他毫無名氣,逝世時他卻令世界震驚。他在世的52年時間裏,總共寫了37個劇本,154首十四行詩及兩部敘事長詩,他所寫下的劇本,現在還在全世界的各個地方被人們拿來演出。每當他生日的時候,人們都會演出他劇本中所描繪的故事,為的就是希望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他。就連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也稱其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用他手中的那支筆將英國封建製度如何走向衰落及資本主義如何完成了原始積累這一曆史轉折期,形象且深動地描繪了出來。
或許人們會問:這個人到底是誰?他就是莎士比亞,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藝術家。
我是演員
莎士比亞寫下了許多讓人們印象深刻的名言,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等等。他對生活了解之透徹,也就是他之所以能夠在藝術的天地裏自由地飛翔,最終成為一代藝術大師的真正原因。
莎士比亞的家鄉是英國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他出生於當時一個比較富裕的市民家族。少年時期的莎士比亞一直在當地一家以教授拉丁文為主的“文學學校”裏學習,並在那個時期掌握了寫作技巧及豐富的文學知識。後來由於父親的破產,他也就未能畢業,最終走上了獨自謀生的道路。他曾經在肉店裏當過學徒,在鄉村學校裏教過書,還幹過其他的一些職業,正是他所幹過的這些職業,讓他獲得了許多社會經驗。
莎士比亞在自己22歲的時候便離開了家鄉,一個人去了倫敦。他最初的工作是給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看馬匹,接下來便當了演員,並出演了一些小配角。他於1588年開始從事寫作,最初是改編一些前人的劇本,後來便開始進行獨立創作。正是由於寫作上的成功,莎士比亞受到了當時一位勳爵的賞識,並受到了勳爵的保護。也正是由於勳爵的幫助,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交際圈,獲得了觀察及了解上流社會的機會,而這一機會也極大地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最終也為他之後的創作提供了許多豐富的素材。
莎士比亞所在的劇團開始受到王宮大臣們的庇護是在1594年,當時他們的劇團被人們稱作“宮內大臣劇團”。劇團除了經常會在外麵巡回演出之外,還常常會在宮廷裏進行演出,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使得莎士比亞的劇本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英國十分著名的環球劇院,並成了這個劇院的股東,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開始慢慢地富裕了起來,並為他的家族取得了世襲貴族這一稱號。莎士比亞於1612年衣錦還鄉,並在4年後離開人世。
我是作家
莎士比亞所寫的戲劇主要可以分成三種,分別是曆史劇、悲劇和喜劇。他所寫的曆史劇就像是史詩那樣規模宏大。盡管裏麵所寫的內容是英國以前的曆史,可是他卻同樣地寫出了文藝複興時期英國社會的現狀,及人們當時所關心的一些問題,它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主要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理查三世》及《亨利六世》等。他所創作的悲劇不但具有批判性質,同時還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他塑造了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藝術形象,他們將文藝複興時期巨人的性格完全體現了出來,同時也反映出了作者的理想。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李爾王》、《奧瑟羅》、《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著作所描寫的是一對一見鍾情的青年,由於當時的封建世仇,因此他們的愛情也受到了百般地阻撓,最終造成了二人的死亡。最後,雙方家長意識到了世仇給兩個家族帶來了痛苦及錯誤,最終言歸於好。這部悲劇將人文主義者的愛情理想及封建惡習,封建壓迫之間的衝突較好地反映了出來。在此部劇作中,作者多用日光、月光及星光來代表那些光明及美好的事物,它們可以在封建的黑夜裏放出光芒。盡管最後青年主人公都犧牲了,然而劇本表示的美好事物及真正的愛情是不會消失的,就算是死神也無法做出改變。在經過了一定的努力之後,封建社會中所存在的偏見是一定可以克服的。
莎士比亞留下了許多十分有名的悲劇,《哈姆雷特》就是其最主要的一部作品。關於哈姆雷特的故事,最早出現在12世紀末的一部丹麥史裏麵。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當時他就讀於德國人文主義中心維登堡大學。他的父親老哈姆雷特被叔父給毒死了,同時叔父還篡奪了父親的王位,並將哈姆雷特的母親給強占了。當哈姆雷特回國之後,父親的鬼魂就將自己死亡的真正原因告訴了他,因此他就開始按照鬼魂的吩咐,實現他的複仇計劃。然而就在那個時候,國王已經對哈姆雷特起了疑心,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議下,國王便利用大臣的女兒,也就是哈姆雷特的情人奧菲莉婭去試探哈姆雷特,同時還指使哈姆雷特的兩個同學也去試探他,可是這些都被哈姆雷特識破了。哈姆雷特利用一個劇團到宮廷裏演戲的時機,讓鬼魂所說的話得到了證實,並決定開始行動。他說服了自己的母親,希望母親可以疏遠國王,母親也按照哈姆雷特所說的去做了,可是他們卻將波洛涅斯當作國王給殺掉了。國王想要借英王之手將哈姆雷特除掉,因此他就派哈姆雷特和他的兩個同學去英國索討貢賦,可是國王的陰謀卻被哈姆雷特察覺,因此他就在去英國的途中又折回了丹麥。然而這個時候,奧菲莉婭卻因為自己的父親被情人所殺,而變得瘋瘋癲癲,最終自盡身亡。可是國王便趁機唆使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以比劍為名,希望可以通過設陷阱用毒劍將哈姆雷特刺死。然而就在最後一場比劍當中,哈姆雷特、國王、王後及雷歐提斯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