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海明威用自己的方式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美軍提供情報,不久後,在隨美軍到歐洲去的路途中因為飛機失事而受到重傷,他並沒有退縮,痊愈後仍然投入到戰爭中,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自己的國家。“二戰”結束後,他獲得了殊榮。他成為了美國人敬仰的對象,成為了美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們的榜樣。他也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文壇硬漢
文學離不開生活,一個優秀的作家,離不開他豐富而曲折的人生經曆,可以說生活硬漢造就了一個文壇硬漢。如果說,前期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表現的是“一戰”後人們的迷惘,那麼,在這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海明威精神領域的發展。在那之後,他創作的作品,無不透露出硬漢的特質。
《喪鍾為誰而鳴》是一部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其中的主人公喬頓自願參加了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並接受了光榮的作戰任務,最後他獨自阻擋敵人,他明明知道在自己麵前的就是死亡,卻為自己能夠為反法西斯鬥爭做出貢獻而感到自豪,這些不就是海明威當初參加大戰時的心態嗎?在他迷惘之後,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可以被摧毀,心靈卻絕不會被打敗。
1952年,他發表了那部享譽全球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故事中的桑提亞哥老人接連在海上漂泊了84天也沒有捕到一條魚,到了第85天的時候,他依然毫不氣餒地劃船出海,終於捕到了一條比自己的船還要大的馬林魚。
老人在海上與這條魚展開搏鬥,酣戰兩天兩夜之後終於叉中了它。但馬林魚的血腥味也引來了鯊魚群。當老人辛苦回到岸邊的時候,馬林魚已經被尾隨其後的鯊魚吃得隻剩骨架了,而桑提亞哥老人也筋疲力盡地癱倒在海灘上。那一天,老人做了個夢,夢見了一頭凶猛的獅子。老人對自己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便是海明威想要通過小說表達的理念,他希望人們在麵對困難的時候能夠勇敢地樹立戰鬥的精神,做精神上的強者,這樣即便軀體慘敗,精神也不倒。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創作就是他的生命。海明威對創作的熱忱讓人敬仰。他早上起來就開始創作,數年如一日,從不懈怠。他對自己的作品非常嚴格,常常在發表前還會做出修改,他對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簡練,他寫作時常常一隻腳站著寫,讓身心都緊張起來,就是為了促使自己用最簡練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他也是美國“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對美國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海明威在戰爭中留下了很多的後遺症,再加上這麼些年,他從來沒有愛惜過自己的身體,反而嚴重地透支,導致他深陷疾病的困擾。肉體的疼痛同樣折磨著心靈,他甚至無法再好好地站立著寫作。正在這個時候,極大的榮譽降臨了。1954年,海明威獲得了文學殿堂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在給予海明威的頒獎詞中是這樣說的:“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樣的讚譽,海明威當之無愧。
然而,高處不勝寒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恐怖的,海明威也不例外。在獲獎之後,我們便再沒有看到他有什麼優秀的作品問世了。這一時期,他的健康狀況明顯下降,脾氣變得暴躁,而自殺也越來越吸引著他。
1961年,海明威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將獵槍放在嘴裏,扣動了扳機。這近距離的強大殺傷力不但掀掉了海明威的半個頭蓋骨,也把整個美國都打蒙了。誰也不相信,這個錚錚鐵骨的硬漢最終會如此懦弱地逃避活著,而隨著他的死,某種至關重要的東西似乎也消失了。
胡安·貝爾蒙德,這位西班牙最傑出的鬥牛士,同樣是在血腥的氛圍中樹立自己偉岸形象的硬漢,在聽說海明威的死後隻說了三個字:“幹得好。”隨後,便以同樣的方式告別了人世。
海明威,這位引領了一代人精神的偉人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無數的人依靠著他來乘涼,但現在,這棵大樹倒了,那些驟然被陽光曬昏頭的乘涼者無不驚慌失措,甚至痛哭流涕。誰也不相信,這個號稱永遠不會被打敗的人,這個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勇敢的老桑提亞哥的人,最終隻留給了世人62年的時光。
他為什麼會死?
其實,他的一生都在和自殺的欲望做鬥爭。早在他30歲時的作品中就提到:“自殺,就像運動一樣,是對緊張而艱苦的寫作生活的一種逃避。”他一直信奉著自己的理念:“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但看看他後來的境況吧,無法安然入眠,醒著的時候也很痛苦,殘軀病痛,連普通人能夠享受的吃喝玩樂他也無法享受了,他什麼都沾不上。唯有在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點上,他還能自由選擇。
於是,海明威把自己當成了最後的獵物。
“恕我不起來了!”對於留給活著的人的話,他早已先知先覺。
司湯達:尋覓百年後的知音
米蘭人阿裏戈·貝爾安眠於此。他曾經活著、愛過、寫過。
在某個寂靜的環境裏,某個反思自己人生的時刻,每個人總會有一個瞬間在想,當自己永久地閉上眼睛後,該怎樣來總結自己的一生。或許,有的人就是為了生存、為了家庭,庸庸碌碌地活過了短暫的一輩子;有的人就是為了名利拚搏了一輩子;有的人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過了一輩子。而司湯達用六個字就囊括了他那傑出的一生,那就是:活著,愛過,寫過。
桀驁不馴的童年
這個人在世了59個年頭,就對自己的人生執著了59個年頭。
1783年1月23日,司湯達出生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市,其實從他出生到最後死亡,所有的人都稱呼他為阿裏戈·貝爾。
他的父親是一名律師,名叫呂賓·貝爾。由於工作原因,呂賓·貝爾長期都要和法國貴族們接觸,也因此沾染上了濃鬱的貴族氣息,他擁護著王權與教會,恨不得躋身貴族行列。
母親帶有意大利血統,思想比較自由開放,對阿裏戈·貝爾的教育是多方麵、不拘一格的,但可惜在貝爾7歲的時候,母親就死於產褥熱。
對於貝爾影響最為深遠的實際上是他的外祖父。作為醫生的外祖父是伏爾泰和盧梭的信徒,思想極為開放,他很喜歡小貝爾,常常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來住,也就是在這裏,童年的貝爾得以閱讀了祖父收藏的大量世界名著。
父親卻認為,貝爾應該接受貴族式的教育,因此他給貝爾請來了一位嚴格的神父做導師,這位神父用各種“高貴”的條約來束縛著貝爾,不讓他與同齡人接觸。
貝爾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叛逆了,他不滿父親那近乎虛榮的教育方式,更不喜歡那位道貌岸然的神父,因此他對宗教反而產生了極端的不滿。他的性格桀驁不馴,跟父親從來無法正常地溝通交流。
1794年,父親因為政治原因被捕,小貝爾從此注定居無定所。在親戚的幫助下,他進入了新建的格勒諾布爾中心學校學習,1799年,他又拿著推薦信去了遠房親戚達呂家,想要借此謀得一個工作。
這一年他才剛剛16歲,親戚比埃爾·達呂給他介紹了一個陸軍部書記員的職位,第二年,他便和達呂兄弟一起尾隨拿破侖大軍向意大利進軍了。因為工作屬於文書性質,貝爾無須在前線作戰,此後的大部分時間,他都生活在自己比較屬意的城市米蘭。
米蘭人受到奧地利的統治已久,他們熱情地擁護法國革命,米蘭人優秀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貝爾,他在米蘭驕傲地以米蘭人自居。後來他加入龍騎兵第六兵團,參加了戰鬥,不斷地提升了職位,在軍隊中,他的思想日漸成熟。
1802年,平定亞眠之後,貝爾返回了巴黎,他辭去了軍職轉去求學。在這個過程中,貝爾邂逅了一個梅拉妮·吉爾貝的女演員,且深深地愛上了對方,被愛情衝昏頭腦的貝爾放棄了求學的機會,跟隨著梅拉妮去了馬賽。
貝爾的父親聽說之後,覺得他侮辱了貴族的身份,要麵子的父親立刻停止了對貝爾的經濟支持。貝爾鍾情於梅拉妮,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兩人的感情。在這期間,他為了生活甚至當過營業員,可是,付出和回報從來不會形成正比,梅拉妮·吉爾貝為了利益拋棄了貝爾,和一個俄國人結了婚,悲傷無奈的他隻好回到了巴黎。這件事情帶給他巨大的打擊,以至於愛情觀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回到巴黎後,他取得了一個戰時專署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他輾轉於各個國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拿破侖政權倒台後,他拒絕參與到新的政治集團中,後來的他還寫了一本名為《意大利的繪畫史》的書獻給拿破侖,之後定居在了米蘭。在米蘭,他陷入了對一個自己早年造訪這座城市時所傾慕的女子——安熱拉的熱戀,可惜最終也沒有結果。
關於愛情的思考
貝爾對意大利有著很深的感情,不僅因為母親和外祖父在那裏生活,自己也在米蘭生活過一段時間,還因為他終身都愛著一個意大利女子瑪蒂爾德·鄧波夫斯基。
瑪蒂爾德·鄧波夫斯基是當時意大利民族革命者,致力於反抗奧地利統治的運動。貝爾深愛著這個高傲而且擁有強烈個性的女子,可惜瑪蒂爾德·鄧波夫斯基並不接受他的感情。
因為貝爾和他們有所接觸,導致奧地利政府開始懷疑他並把他驅逐出了米蘭。之後,他創作了許多作品,包括他的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
回到巴黎之後的貝爾很是苦悶,因為在他的心裏從來不肯承認屬於法國的藝術,不管是文學、繪畫還是音樂,他始終認為,最完美的藝術都屬於意大利。可是他無法回到意大利的國土上去,隻能孤獨地在巴黎遊蕩。為了尋找能觸碰心靈的朋友,他時常出沒於各種文學沙龍,希望能交到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
同時,因為和瑪蒂爾德未果的愛,貝爾開始思考愛情這個主題,寫了許多關於愛情主題的作品,最有名的就是《論愛情》,他從一個女性的視角闡釋了他所理解的愛情觀。這部作品分七個階段來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一些探索。
在他42歲的時候,瑪蒂爾德·鄧波夫斯基去世,他悲痛萬分,在《論愛情》這本書的書稿上寫了“作者逝世”,畫了一把手槍,表示自己可以為她而死去。但是,他卻沒有死去,而是把這種悲痛的感情付諸他筆下眾多的文學形象中。這本書在他活著的時候並不出名,在11年間僅僅售出了17本,盡管後來眾所周知。
七月革命後,47歲的他出版了《紅與黑》,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轟動,從現在看來,這裏麵的於連與德·瑞那夫人的感情糾葛無不帶有貝爾和瑪蒂爾德·鄧波夫斯基的影子。
後來寫的《巴馬修道院》中的法布利斯、克萊莉婭這些都可以看到貝爾與他戀人的影子。這些也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了貝爾的個人生活。不得不說,貝爾開始成為一個真正的作家,是由他的愛情經曆促成的。
晚年的他獲得了榮譽軍團騎士的提名,並出版了一些作品,他最後發表的一部作品《巴馬修道院》也是他一生中第一部真正獲得成功的作品。他的一生貫穿著不盡的愛戀,將愛戀融入自己的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其中《紅與黑》在他逝世後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被人們稱為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可能在冰冷的墳墓裏的貝爾,也未想到這部融入自己愛情與生活經曆的作品會取得如此巨大的影響。
關於他的筆名“司湯達”,來源備受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取自今天的薩克森·安哈爾特的司湯達這個地方,可是貝爾為什麼要用這個地名來作為自己的筆名,就沒有人能解釋清楚了,有人說,他以此命名是想向來自司湯達的約翰·J.溫克爾曼致敬,也有人說,他還曾經表示過對溫克爾曼的不屑呢,用司湯達做筆名不過是因為貝爾的家族在司湯達有田地罷了。
過多的爭論已經毫無意義,因為這個用了司湯達筆名的人早已長眠地下,我們無須記取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隻需要記得,在這個名叫“司湯達”的作家的腦子裏,曾經醞釀出驚世之作,他能把愛情寫得那麼好,那麼真切就足夠了。